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7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草地農業可借鑒國外發展新模式

  • 發佈時間:2015-09-15 03:31:4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王成章朱曉艷盧欣石

  早在中世紀,歐洲的農業生産普遍實行的是“二圃制”,也就是簡單的農田輪歇制度,通過耕種與休閒來調控土壤生産能力。但是隨著歐洲人口的增加和土地肥力的逐漸枯竭,“二圃制”已經不能承擔社會發展需求,“三圃制”應運而生。“三圃制”又稱“三區輪作制”,它把耕地分為面積大體相等的休閒地、春播地、秋(冬)播地三個耕區。作物在各區輪作,春播穀類或豆類,秋冬播種小麥或黑麥,逐年輪換,三年一個迴圈。休閒地和收割完畢後的耕地,都作公共牧場,共同使用。

  與二圃制相比,三圃制一年可以收穫兩次,休閒地面積由1/2減少到1/3,既有利於減少農業災害或歉收的風險,又有利於耕地和勞動力利用率的提高,因而農業生産水準高於“二圃制”。

  到19世紀以後,面對工業革命造成的人口膨脹與土地生産力的衰退,歐洲人發現以穀物生産為主的“三圃制”也已經滿足不了日益發展的經濟需求。他們從穀物産量開始下降時便意識到沒有牧草和畜牧業,農業是不完備的農業,於是開始大力推行糧草輪作。

  前蘇聯土壤學家威廉士就提出草田輪作是一種合理的耕作制度,他根據自然肥力恢復過程和多年生混播牧草培肥效果的研究,提出通過草田輪作恢復肥力的建議,從而開闢了在人力干涉下縮短恢復地力過程的道路。

  美國也經歷了相似的過程,在工業快速發展時期,美國曾過度依賴化肥、農藥,利用其發達的農業機械在中部地區連續多年種植玉米,傳統的輪作制度被忽視。結果,土壤受到嚴重侵蝕,土壤肥力顯著下降,病蟲害及雜草猖獗,玉米産量降低,經濟效益受到重創。為了保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美國強制要求實行兩年輪作制,美國3.03億公頃(合45.45億畝)耕地中,輪作草地達到了27%。美國蒙大拿州用春小麥和豆科牧草輪作後,小麥産量較連作提高40%。

  在19世紀30年代的澳大利亞,曾經在半乾旱地區廣泛推行“小麥-休閒”農作制,致使土壤結構破壞,肥力下降,作物産量連年降低,飼草供應不足。後來澳大利亞利用豆科牧草和穀物輪作,結果“苜蓿-大麥”輪作後大麥籽粒産量比連作提高17.4%-40.4%;“苜蓿-小麥”輪作後小麥籽粒産量比連作提高18.2%-33.6%。作物和豆科牧草輪作制的成功應用,使澳大利亞創造了世界聞名的“小麥-綿羊”農作系統,進而使該國成為小麥出口大國。

  目前,“糧草輪作”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一種基本耕作制度。大多數發達國家的“草田輪作”中,牧草在農業用地中的比重達到了較高的水準,美國為40%,法國為30%-40%,荷蘭為58.8%,澳大利亞為60%,丹麥和愛爾蘭則高達70%。糧草輪作制度保證了牧草和作物的産量,又不斷恢復和提高了土壤的肥力,使得這些國家成為糧食單産和總産都比較高的國家。

  我國原始農業時期也曾實行過類似“兩圃制”的撂荒制度,但自實行鐵犁牛耕進入傳統農業階段後,基本上結束了撂荒制;而是以提高單位面積産量、充分利用土地的精耕細作為主,走上了土地連種制的道路,所以在當前農業生産方式的調整中,總結國外經驗,推行“糧草輪作”,大力發展草地農業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王成章係河南農業大學教授,朱曉艷係河北農業大學講師,盧欣石係中國畜牧業協會草業分會會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