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劇專:中國戲劇的搖籃
- 發佈時間:2015-09-09 00:31:33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哈姆雷特》在中國首次公演,不是在北京、上海,而是在川南的一個小地方——江安縣城。公演當天下著小雨,江安縣城萬人空巷,人們打著油布傘在雨中感受世界名劇的魅力。而演出者正是當年江安國立劇專的師生們。
成立於1935年10月的國立劇專,在抗日戰爭的烽火歲月中,從南京疏散到大後方,1939年4月遷到江安,在江安辦學六年,並於1940年6月升格為國立戲劇專科學校,直到抗戰勝利前夕的1945年6月遷回重慶。
新中國成立後,國立戲劇專科學校與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華北大學文藝學院合併組成中央戲劇學院,是現在中央戲劇學院的前身。江安也由此被譽為中國戲劇的搖籃。
國立劇專在江安的6年時間是劇專歷史上頗有建樹的時期,在教學上名師薈萃,人才培出,曹禺、洪深等著名戲劇家曾在此執教;謝晉、張駿祥等大批戲劇和電影界的大師曾在這裡被造就成才。
劇專的物質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吃“八寶飯”(米中含有泥、穀子、稗子、碎石、老鼠屎等),點桐油燈。為了改善學生的生活,學校舉行了“憑物公演”(演戲不賣票,觀眾只要帶多少不拘的食物就可入場看戲),每逢演出,江安小城猶如過節一樣熱鬧非凡,有的觀眾拿著一塊豬肉或提一籃雞蛋,或背一筐蔬菜等,涌進劇專觀看演出。
由於設備簡陋,全校只有唯一一台鋼琴,許多同學為了學好音樂常常晚上練琴,校友周牧回憶,一位女同學有一次晚上練琴很晚了,由於太疲倦而伏在琴上睡著了,將油燈打倒燒壞了琴鍵,她急得直哭,飯也吃不下去。而電影大師謝晉在江安讀書時期,每天上課後大部分時間是在圖書館和排練場上。
1985年曹禺回憶在江安度過的難忘歲月時,欣然題詞:“我們喝過江安的水,吃過江安的糧,忘不了江安人民對我們的恩情,讓我們一道為四化建設,為祖國富強奮鬥終身。”
目前,館藏文物史料共計約4000件,已陳列展出2000件,分十一間展室陳列,主要展出反映劇專十四年的歷史照片、文獻等珍貴史料和劇專校友的藝術成果。
保存完好的國立劇專已成為江安文化旅遊的重要景點,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據館內資料統計,開館以來,先後已接待國內外人士5萬多人,其間,有近200余名劇專師生前後重訪江安,中戲戲劇文學系部分學生,也曾到江安劇專舊址“朝聖”,部分法國、日本及“台灣學者”和其他人士先後造訪江安劇專舊址。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