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以疏代堵是解決“刻字”之道嗎?

  • 發佈時間:2015-09-05 01:31:1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玉淵雜譚

  貌似從記事那會兒開始,家長和老師在進行公共場所文明行為教育的時候,就已經把抵制“某某到此一遊”的刻字陋習列為重要的一條。沒想到時隔二十幾年,在四川竹海景區,居然出現專為遊客設立的“刻字紀念林”,供手癢的遊客刻字留念。據説這片竹林以生命力旺盛的楠竹為主,遊客在表層刻字,不會對楠竹生長帶來不良影響。

  近幾年,每逢四川竹海旅遊高峰期,平均一天就有約10根竹子因被遊客刻字而“受傷”。現在景區圈出這片“竹堅強”來應對來勢洶洶的“刀客”,看起來是“有病就有藥”之舉,實則屬於“殺一而救百”,不得已而為之。然而,且拋開動植物倫理,不談公平和犧牲,此藥看來也只是麻醉劑,不似良方正藥。

  記得前兩年國內外都鬧得影響挺大的中國少年在埃及盧克索神廟浮雕上刻字事件,當時有人針對“刻字是中國人的劣根性”進行反駁,也起底了一系列外國人在世界各地景區刻字的證據。事實上,此陋習確實普遍存在於世,但必須承認的是,中國人確實更鍾情于這種簡單粗暴的留名方式。

  説起來可能要追溯到齊天大聖——這不知深淺的潑猴在佛祖手指上寫下“到此一遊”。當然這是一句調侃,不過將現代人的刻字陋習溯源於甲骨文、銘文,乃至歷代王侯將相文人騷客留下的碑文,我以為欠妥。古人的留字基於文學和藝術價值,遺世而愈顯珍貴;今人的刻名儘是些歪歪扭扭的筆畫,是基於滿足個人私欲的妄為。也許二者同屬留名於世的心理需求,但性質卻大相徑庭。

  實際上,現代人在景區刻字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刷存在感”的表現,所謂“中國式刻字”低素質的背後,折射出缺乏存在感、價值感,自我認同度低的心理困境。在一個從小被要求“服從”的環境下,個體長期被剝奪自我、壓抑個性,很難形成獨立的人格。與其説在不屬於自己的物品上留名是一種佔有欲,倒不如説在公眾能看得見的地方留名,才好證明自己存在。

  此外,還多少要和“少見多怪”扯上一些關聯。那些遊歷八方、見多識廣的人基本不需要以刻字的方式證明自己來過(有此癖好者除外)。這和景點拍照心理相似:資深驢友大多只拍沿途風景,而像《泰囧》裏寶寶這樣的人物,則需要從各個角度舉著“剪刀手”,證明自己到此一遊。

  再説回四川竹海景區以疏代堵的“軟保護”方式。如果社會心理和經濟基礎不發生結構性改變,文明進程就得不到提升,那片遭受命運不公待遇的楠竹很可能會白白犧牲,因為在“刻字紀念林”之外的竹林裏留名,才更能凸顯自己的個性,更能“刷”出一種高於世人的存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