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0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把發明成果轉換為助農增收的力量

  • 發佈時間:2015-09-03 02:31:1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李傳君

  林忠龍,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華興鄉農業服務中心主任,與記者初次見面時,戴著一副高度近視眼鏡的他,手抱一台筆記型電腦正匆匆忙忙趕往統計部門錄數據。

  “我忙得很,這裡完了得馬上趕回鄉里,還有一大堆事兒等著我。”這是他對記者説的第一句話。華興鄉農業服務中心共6人,實際上真正從事農業技術方面工作的僅他一人。

  工作35年,林忠龍2/3的時間在田間地頭,通過勤學苦鑽研,他一共搞出了4項農業科技發明專利,共發表18篇農業科技論文。

  還有4年就退休了,他依然執著地堅守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他説儘管一生貧寒,但無怨無悔,能多為農民做點事,才是他最大的願望。

  農民的兒子一生紮根農村

  林忠龍出生在饑荒年代,飽受饑寒之苦。回憶往事,不免唏噓。當時,林忠龍得了水腫,後來又患上小兒麻痹症,幸運的是,他保住了雙腿不殘廢,但眼睛卻高度近視了。

  從小父母疼愛林忠龍,大人寧願吃野菜,也要把少得可憐的那丁點糧食留給他,這對幼小的林忠龍觸動很大。“因此,從小我對糧食就充滿了很強烈的感情,也註定了我一輩子要與糧食生産打交道,與農業結下不解之緣。”

  1980年,林忠龍走上工作崗位,只有中學文憑的他擔任起老家安福鎮農廣校代課教師,通過邊教邊學,1987年,林忠龍取得中央農業技術廣播學校農學專業中專文憑,後來他又通過自學考試、函授等途徑,逐漸獲得農學專業大學本科學歷。

  雖有一顆不斷上進的心,但林忠龍從沒考慮過要離開農村。“我是農民的兒子,要樹立一輩子為農民服務的思想。我要努力憑自己的鑽研為農民多生産糧食。”

  林忠龍的妻子原在鄉鎮供銷社工作,2000年下崗後,不但沒有生活來源,還得自己交社保,這對當時只領1200多元工資的林忠龍來説,無疑又增添了沉重的負擔。

  有人問他:你手裏已經捏著4項發明專利了,為什麼不把它們賣了,變成錢改善一家人的生活條件?林忠龍默不作聲,因為他捨不得這些孕育他成果的“試驗田”,他更希望在這塊土地上把他的成果轉化成幫助農民增産致富的力量。

  田間地頭生長出來的發明專利

  上世紀90年代初,嘉陵區大片水稻出現赤枯病,開始施用鋅肥和磷酸二氫鉀十分有效,後來此種辦法逐漸失效。赤枯病大流行,新根白根逐漸減少,黑根黃根逐漸增多;整個植株葉片長滿了密密麻麻的黃褐黑色斑點,逐漸萎縮死亡,造成減産甚至絕收。

  “面對這種情況,農民束手無策,十分痛心。”於是,林忠龍便開始著手研究防治水稻赤枯病的混配劑。他先後制定了20多種方案,買了各種農藥與肥料逐一試驗。

  為了檢驗防治效果,只能自己親自下田。“如果換別人下田打藥,濃度和均勻度達不到一致,要影響試驗數據。”功夫不負有心人,到了第四年,林忠龍的試驗有了一定的效果,後來防治效果越來越理想,一種殺菌復方活性混配劑誕生了。

  到了2000年,林忠龍研究的混配劑能調節水稻各生育期的生理功能,增強植物的抗逆性與抗倒伏能力,促進水稻分蘗,尤其用於防治水稻赤枯病引起的爛種、爛芽、死苗、坐蔸、失綠、黃褐黑色斑點葉片、黃黑根及萎縮症,有效率達100%。

  四川省農業廳通過田間試驗後得出:使用林忠龍發明的混配劑,水稻畝增産21.3公斤,增産率4.3%,畝新增産值34.08元,畝節本增收38.92元,即每畝增産增收73元。

  “其實我自己做試驗,增産效果更加顯著。每畝增産50公斤~300公斤,增收200元以上。”林忠龍説,鋻於此,2003年9月15日他踴躍地申請了發明專利,2006年4月5日,國家智慧財産權局正式給他授予《發明專利證書》。

  此後,林忠龍又獲取了更多的發明專利:2011年獲得“一種蔬菜抗病增産調節劑”和“一種玉米抗病促長調節劑”兩項;前者對多種蔬菜的黃葉、白葉、花葉、半天轉青,黃、褐、黑色斑點葉片、以及病原引起的白粉病、霉枯病三天消失、爛根三天干疤,逐漸長出根毛根皮,可提高蔬菜産量16.6%~62.4%;後者能使玉米黴斑、霉層一至二天消失,莖稈基部病處傷口乾疤,長出新皮,紅苗、白苗、黃苗三天轉青,植株在三天內伸長3.975㎝,畝産量增加21.3%~43.1%,防治玉米病害的有效率達98%~100%。

  2013年,林忠龍又獲得“一種花生抗病壯籽調節劑”專利。2011年就著手研究的“一種胡豆抗病增産調節劑”也已成功,他説準備馬上向國家智慧財産權局提出申請。

  只要能造福農民比什麼都值

  關於專利成果轉化,談起這個話題,林忠龍心情便有些沉重。“第一個專利我是辦了生産許可證的,也有一家企業來跟我談過合作,哪知他們拿過去改頭換面生産出來後就把我甩了,但關鍵技術還在我手裏,因此他們的産品最終也是以失敗告終。”

  自己生産吧,又沒錢投資,加之一些部門不相信他這個“土包子專家”,不給推行。萬般無奈只有用土辦法加工,但搞出來的産品成本高,數量少,雖然農民歡迎,但影響範圍小,且根本就賺不了錢。“只要能造福農民比什麼都值。”這是林忠龍常挂嘴邊的話。

  2006年,華興鄉場鎮附近有15戶農民的水稻田發生水稻綜合性病害,他們在附近場鎮分別購買了5次防治水稻稻瘟病的農藥對秧苗進行了防治,都無效果。

  “6月25日,他們懷著極端失望的心情先後來我這裡諮詢。我向他們推薦我的産品,他們根本不信,並説他們都是貧困戶,經不起失敗的慘痛後果。我向他們保證一切免費,失敗了賠償所有損失,他們才同意用我的東西。”林忠龍拍著胸口説。

  後來,這15戶農民家的水稻當年有13戶增産,畝産550公斤以上,一戶穩産,畝産450公斤左右,一戶減産,畝産365公斤。“從此,這些農民每次趕場都要來我這裡感謝問好。這樣,我的水稻調節劑産品才逐漸推開,現在南充市轄三區基本上都用我的産品。”

  2009年3月,林忠龍被評為高級農藝師,2014年12月,他通過了研究員任職資格。在林忠龍小小的辦公室裏,各種榮譽證書達20余本,多次受到表彰。“一切榮譽都如過眼煙雲,到頭來我還是我,一個最基層最普通的農技人員。”林忠龍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