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尋常農家味致富大文章

  • 發佈時間:2015-09-02 03:31:5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鄧俐黃朝武

  眼下,重慶市銅梁區土橋鎮慶林村3000畝蓮藕種植核心區,已是市民休閒度假、消遣靜心的好去處。像這樣特色鮮明的休閒農業觀光園在重慶各個區縣方興未艾,成為當地一張張靚麗的農業名片。

  “休閒農業集生産、生活、生態多功能于一體,是現代農業産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形態,也是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重慶市委農工委書記、市農委主任夏祖相説。在市場和政府雙輪驅動下,重慶休閒農業呈現出從零星發展到集群擴張的喜人態勢,日漸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産業。

  日前,記者深入重慶,實地感受了休閒農業發展的火熱激情與詩情畫意。

  “體驗經濟”有底氣

  ——休閒農業借力市場和政府兩個“輪子”,以開發農業資源和農産品為前提,把農業生産、農耕文化和體驗參與融為一體,聯結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前景可期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多少久居鋼筋水泥“森林”城市人的夢想。休閒農業的出現,讓夢想照進了現實。

  大城市帶大農村。重慶農村區域大,農業資源形態多樣;交通便捷,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超過2400公里,鄉鎮通暢率和行政村通達率均達100%。城鎮常住人口1780多萬,城鎮化率達59.6%。休閒農業天然的鄉村情懷,吸引著忙碌而煩躁的城市人走近農業、親近自然,放鬆身心。

  最為關鍵的是,充盈的腰包讓人們休閒旅遊的底氣更足了。2013年重慶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超過2.5萬元,全市每人平均生産總值超過6800美元。根據國際經驗,當每人平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休閒度假旅遊的需求會全面擴張。

  從自發走向自覺,重慶市休閒農業發展凝聚著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心血。20世紀末,隨著全市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一批休閒農業規模化基地的興起,休閒農業作為一種産業發展形態日益受到重視。

  近年來,重慶市休閒農業發展步伐加快,市農委先後出臺了關於加快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意見、鄉村旅遊發展規劃(2013—2020)等文件,引導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健康發展,建成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點3000余個、休閒果園5300多個、休閒漁業4.9萬畝、高山扶貧納涼村177個、農家樂2萬餘家。都市功能拓展區以都市農業和特色村落為代表、城市發展新區以現代農業園區為代表、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以鄉村田園景觀和特色農業為代表、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以民俗風情為代表,組團式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為增強休閒農業發展後勁,重慶將休閒農業與美麗鄉村和新農村建設、現代農業發展、高山生態扶貧搬遷、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相結合,做好農業産業、基礎設施、體制機制和公共服務配套,促進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是休閒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重慶把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元素融入其中,注重挖掘農業多種功能,不斷拓展延伸産業鏈條,目前已創建全國現代農業示範區5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33個、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76個,這些園區已成為休閒農業發展的排頭兵。

  重慶市農委副主任高興明説,獨特的地理條件、民俗文化和農業結構,造就了重慶休閒農業以避暑休閒、採摘賞花、民俗體驗、四季休閒為特點的鮮明個性。在此基礎上,休閒農業從過去傳統單一的農家樂模式,逐漸擴充為田園農業、民俗風情、農莊農家、科普教育等齊頭並進的融合模式,正展現出活力無限的美好未來。

  産業壯大有根基

  ——農業是休閒農業發展的基礎,資金是休閒農業發展的動力。重慶堅持以農業為基、以特色為魂,始終把做大特色效益農業作為休閒農業産業發展的根本

  武隆是聞名全國的旅遊大縣。近兩年,該縣火爐鎮徐家村也成了遊客光顧的“熱門”。由於這裡有連片種植並初具規模的紅心獼猴桃採摘園,吸引了許多來此旅遊的客人。

  代德奎是村裏引進獼猴桃種植的第一人。

  40歲出頭的他在外打拼多年。2011年,代德奎懷揣從陜西學來的獼猴桃種植技術,返鄉創業,以每畝600元的租金流轉本村土地70畝,先後投入100多萬元建設經營獼猴桃生態採摘園。如今,獼猴桃已挂果3年,畝産2000公斤,採摘價格每斤20元,效益相當可觀。在他的示範帶動下,全村獼猴桃面積發展到600畝,組建了由10多戶社員加入的德奎獼猴桃專業合作社。

  “城裏來農村休閒採摘的人越來越多,農家樂、家庭旅館都得跟上,農民家家都有活幹、戶戶都有錢賺。”代德奎説,今後幾年合作社規模要擴大到2500畝以上。

  依託良好氣候和生態條件,武隆縣以果蔬為代表的特色效益農業為基礎,大力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推進農業産業結構調整、技術升級,走內涵式、差異化發展道路。在雙河鄉,攝像頭裝進了高山蔬菜産業的田間地頭,城裏人看著蔬菜長,同時開發出農事體驗、蔬果採摘、生態餐廳等鄉村旅遊項目,既突出了休閒農業發展的自身特色,又避免了同質化競爭。

  潼南縣建成100平方公里現代農業示範區核心區和30個“百村百園”專業村、標準園、5萬畝特色産業示範片、100個種養結合示範園。依託3萬畝油菜基地,連續舉辦“菜花節”;依託30余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創辦“菜博會”和太安—桂林萬畝蔬菜基地休閒觀光旅遊。2015年全縣“菜花節”接待遊客約252萬人次,綜合收入9億元。

  休閒農業“根”在農業,産業不發展,休閒農業就失去了“主心骨”。重慶把抓好農業産業作為休閒農業發展的基礎,推進一村一品、一鎮一業、一縣一特建設,打造産業帶,以産業為支撐帶動休閒農業梯次發展。

  截至2014年底,重慶市已建成蔬菜基地185萬畝,蔬菜種植面積1062萬畝;油菜面積達349萬畝;柑橘面積290萬畝,其中晚熟柑橘110萬畝;發展桃、李、枇杷、葡萄、獼猴桃、楊梅、龍眼等特色水果面積264萬畝,花卉、茶葉面積分別達到47萬畝和66萬畝。農業産業的壯大給休閒農業帶來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借力資本,休閒農業發展尤其需要大量的資本注入。休閒農業發展資金從哪來?重慶市深化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構建完善人轉城、地轉活、錢轉鄉的政策制度,健全城市工商資本下鄉機制,鼓勵農民創新創業,引導社會資本投入休閒農業。據粗略統計,重慶市休閒農業的投資構成中,民間私人資本和工商資本佔八成以上。

  開縣厚壩鎮群聯村的“四季名果園”是開縣唯一、重慶規模最大的火龍果種植基地。2014年,朱開清和何振漢從廣東返鄉創業,出資800萬元,流轉土地2100畝用於發展休閒農業,其中紅肉火龍果面積200畝。負責技術的朱開清介紹説,火龍果品種是從廣東、廣西引進培育的,目前已註冊為“開州紅1號”。畝投入成本1.8萬元,産量5000斤。5月開花,6月中旬上市,一直延續到11月份。以做生意為老本行的他,目前正在全面開發火龍果的“附加值”:入園門票10元/人,果實採摘10元/斤,枝條銷售20~35元/株,火龍果觀花期(晚上12點到早上7點)還提供啤酒夜宵。

  對於休閒農業中的財政補貼資金怎麼用、如何讓各方都能受益的問題,渝北區通過農業改革創新,探索了一條有益的路徑。針對農民財産性收入增長較慢的實際,渝北區2014年開始在全市率先進行“撥改投”試點,改變財政補貼休閒農業的方式,變“補貼全額給業主”為“補助資金股份化、農民與業主(合作社、農業企業、家庭農場)共同持股”,業主佔51%,農民佔49%並量化到戶,每年按財政投入農民持有部分10%以上給農民分紅。“撥改投”增強了休閒農業的內在活力,農民從“打工”變成了“幹事業”,增加了財産性收入。由於效果顯著,今年渝北區財政又拿出5000萬元將試點擴大到22家。

  休閒農業源於農業,既有農業的共性特徵,又體現出鮮明的個性特色。重慶根據五大功能區域及城郊、沿江、山區等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農業生産基礎和産業結構、人文資源,進行不同的發展定位,著力構建都市行、涵養行、生態行、沿江行、山中行和最炫民族風“五行一風”的差異化發展格局。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利用獨特的阿依河、摩圍山、烏江畫廊等生態條件,突出民俗文化特色,深入挖掘苗族、土家族文化內涵,策劃包裝具有濃郁地方風格的休閒農業品牌。鞍子鎮羅家坨苗寨是重慶市保存較為完好的家族苗寨,2014年入選首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每年到苗寨休閒度假的遊客絡繹不絕,不僅可以細細品味苗家風土人情,品嘗鼎罐飯、石磨豆腐等苗家美食,聽苗家大姐唱“嬌阿依”苗歌,還可以親身參與打糯糍粑等農事活動。獨特的苗寨體驗讓人流連忘返,許多遊客一住就是個把月。

  重慶不僅有絢麗的巴土文化,還有多姿的民間習俗。每逢春節,城裏人下鄉殺年豬、吃刨湯、憶鄉愁……這些各具特色的“民俗、民風、民情、民味”和“風物、風采、風俗、風味”融合在一起,滋養了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的深厚底蘊。

  每逢節假日和週末,越來越多的市民成群結隊下農村,流連忘返于鄉村田野之間,欣賞田園風光、呼吸新鮮空氣、品嘗農家菜肴、體驗農事活動,展現出休閒農業的旺盛需求、巨大潛力和廣闊市場。

  2014年,重慶市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接待遊客1億人次,實現綜合收入近190億元,帶動近40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實現20余萬農民脫貧致富。

  樂民富民有路子

  ——休閒農業實現了農業資源與城市需求的有效對接,把農民從分散的土地中“解放”出來,使其在參與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中分享産業收益,既愉悅了市民,又富裕了農民

  走進墊江縣的“五彩桂園”,記者感受到一股強烈的現代農業科技氣息。在這裡,桂花樹如同“變色龍”,隨著時間推移可以變幻出五種顏色:葉片初春時呈玫紅色,每隔20天左右,相繼變成桃紅色、黃紅色、白色,白色持續兩個月,然後慢慢變綠,至中秋節前後開花,花香濃郁。到此觀景賞花成為一道獨特的體驗。

  重慶海博園林公司董事長易春梅介紹説,採用“公司+基地+微型企業+農戶”模式,公司以企業帶産業、以産業帶農戶,帶領農民種植園林綠化樹種——五色彩桂和綠化苗木,示範帶動農民利用電商平臺銷售農産品。公司在新民鎮、沙坪鎮建有3個基地2000畝,6個村3860戶農戶每年獲得土地分紅230萬元;吸納當地320名村民在苗圃務工,年發工資180萬元以上,每人平均增收5600多元。同時,在苗圃林間興建休閒亭、休閒長廊、步行道,設置休閒椅和鞦韆,建成“農民公園”,免費供村民使用。

  墊江縣委書記羅德告訴記者,該縣以“花漾樂天、美麗鄉村”為主題打造的樂天花谷,四季都有花開,今年“五一”單日遊客突破10萬人、門票收入300多萬元。樂天花谷作為休閒農業的成功範例,被複製到了很多地方。羅德説,墊江雖沒有名山名水,但具有離主城較近的區位優勢,發展休閒農業,突出精品意識,在以牡丹、玫瑰、李花、油菜花等為代表的“花經濟”上做文章,瞄準普通市民休閒消費需求,可以為農民持續增收開闢一條新路。

  重慶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休閒農業以農業為依託、以農村為空間、以農民為主體,以休閒旅遊為紐帶,實現了農村與城市的對接,促進了農民就業和增收。據測算,休閒農業每增加1個就業機會,就能帶動整個産業鏈增加5個就業機會。一個年接待10萬人次的休閒農莊,可實現營業收入1000萬元左右,安置300名農民就業,帶動1000戶農民增收。

  艾興明是開縣長沙鎮興農村柑橘種植能人,從他爺爺輩開始種柑橘。作為村民一年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柑橘受到的市場衝擊比較大,有時豐産卻不增收。2010年,艾興明領頭開辦了全縣首個柑橘文化主題農家樂,嘗試將柑橘採摘與休閒旅遊結合起來。2014年,在政府支援下,他成功打造了具有開縣地域特色的春橙文化鄉村旅遊品牌——柑橘世家,萬州等地遊客蜂擁而至,村民收入翻了番。

  在艾興明領辦的一心柑橘專業合作社,記者看到,柑橘園裏每棵樹上都挂有標牌,寫明社員、品種等資訊,物理防蟲、生物防蟲等有機農業上採用的技術一應俱全,為方便遊客觀賞,園子裏還專門修建了一條觀光通道。艾興明説,每年4月柑橘開花、10月柑橘成熟的時節,以及6月上旬左右,來村裏看橘花、賞野花、採摘的客人住滿了村裏所有的客房。艾興明給記者算賬,不算農家樂收入,僅柑橘採摘一項,農戶一般收入六七萬元,高的能有20萬元,“這在過去不可想像,那時候才多少錢,現在長在樹上就能賣10塊錢1斤”。

  優美的環境、整潔的村容村貌,特別是濃郁的鄉土文化是休閒農業吸引遊客的重要因素。引導農民依靠自身力量進行建設和改造,休閒農業有效解決了新農村建設中農民主體地位缺失問題,探索了美麗鄉村建設的新路子。

  倣古式樣的聯排別墅,整潔便利的村道,水車假山裝扮的活動廣場,綠草茵茵的社區環境,銅梁區南城街道黃桷門村讓城裏人羨慕不已。村裏的變化,源於重慶威凱農業公司投資的現代生態休閒觀光農業項目——奇彩夢園的興建。

  公司負責人李應倫介紹,奇彩夢園總面積3250畝,內有四季花海景觀區、四季果蔬採摘體驗區、現代設施農業示範區、特色水産養殖區和養護康復中心等項目,自2014年國慶開園以來,接待遊客95萬人次,門票收入2000萬元,解決農民工就業900余人,每人平均增收2萬元。公司還投資1.5億元建設了農民新村,農民以房換房,每平方米個人出資400元、政府補貼400元即可購買,目前村民整體搬遷已有800余戶。

  銅梁區副區長劉國華説,通過園區帶動、舉辦農業節慶等方式,銅梁把農業附加值在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的平臺上組織起來、展現出來,強農富農效果顯著。2014年銅梁休閒農業産值達到15億元,佔農業總産值的1/3。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重慶休閒農業踏著青春的腳步堅實邁進,讓市民在繁忙喧囂之餘消解那份濃郁的鄉愁,讓農民于城鄉統籌發展中追尋致富的希望與夢想。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