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工業遺産上“長”出文創産業園

  • 發佈時間:2015-09-02 01:30:4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創新創業園地

  東方風行集團副總經理夏驕陽記得,當年看到顯露雛形的萊錦文化創意産業園(以下簡稱“萊錦園”)後,他就決定,要把公司搬過來。

  “我們傳媒公司太喜歡這樣的地方了。”它就在寸土寸金的東四環慈雲寺橋以東,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産業園內沒有高聳的寫字樓,取而代之的,是一棟棟獨棟工作室。

  交通便利,還有花園式低密度辦公環境,夏驕陽乾脆利落地決定了:就是這裡。

  這塊開闢于上世紀50年代初的土地,見證了京棉二廠在計劃經濟時代的輝煌,也見證了它的黯然落幕。

  曾經,它是第一個採用國産設備、規模最大的棉紡織廠,被視為新中國工業建設的縮影;如今,“變身”後的萊錦園,也成為北京市文化産業高速發展的標誌之一。

  在這裡遇到歷史

  慈雲寺、八里莊、十里堡,這三站地曾是北京市第三、二、一棉紡織廠所在地。

  六十年前,在新北京工業的宏偉藍圖中,東邊的棉紡廠和西邊的首鋼廠成為新北京工業的脊梁。

  從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棉紡織廠生産棉紗累計354萬噸,生産棉布累計52億米。每年僅棉布産量,就能給當時800萬北京市民發3年以上的布票。

  90年代中後期,老、重工業在重組、破産後遷出北京城區,紡織廠同樣難逃“外遷”命運。一廠和三廠進行了土地置換,只留下了二廠。

  經過反覆論證,二廠的舊址終於保住了。

  萊錦園就是由二廠棄用的老生産廠房整體改造而成,它成了“保護、挖掘、利用工業文化遺産”的典型案例。

  日本設計大師隈研吾在充分保留原有建築特色的前提下,採用結構分割、天然採光、立體綠化等措施,將舊廠房改造成了現在這種庭院式的工作環境。

  廠房留下了,紡織廠房特有的鋸齒形屋頂留下了,甚至連頂梁也留下了。

  京棉二廠的廠房本來是6萬平方米緊緊相連的巨大空間,設計師們將部分廠房內部“掏空”,分割屋頂,開闢出道路方便走車走人。這些廠房的墻體雖然被拆,它的頂梁依然存在,形成園區的獨特風景。

  文化傳媒公司的集聚地

  8月28日,站在園區鋸齒形的木棧道上,北京市國有文化資産監督管理辦公室副巡視員陳永平向記者介紹,根據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北京市文創資産總值14108.3億元,佔全市總量的68.5%,文創收入8331.4億元,佔全市總量的67.3%,“文化産業成為北京重要的支柱産業。”

  如今,萊錦園入駐企業約170家,就業人員近萬人,園區年産值超過200億元。因為位於CBD—定福莊國際傳媒産業走廊上的重要節點,傳媒文化類企業在這裡“抱團”,能夠高效地“互通有無”。

  “這邊的大環境對我們公司的發展很有幫助。各類性質的傳媒企業都有,我們可以很方便地和園區內的小夥伴展開闔作。”中國數位文化(集團)有限公司以影視娛樂為核心業務,其公關負責人及雨可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入駐萊錦園,公司在業務開展上“省了事”,因為合作夥伴就在身邊。

  國棉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綜合運營部經理程淑潔介紹,他們就是想在園區打造一個文化傳媒類産業鏈,形成規模效應,幫助入駐園區的企業走上發展的快車道。“我們不僅提供辦公場地,更提供配套服務。”

  工業遺産,閱讀城市的重要物質依託

  此次走訪參觀萊錦園,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紀念活動”新聞中心組織的系列活動之一。

  新加坡《聯合早報》北京首席特派員趙琬儀報名前來,她在園內企業裏走走停停,覺得這裡“很清新”:“一個有文化有歷史的老地方,怎麼跟現代的經濟結合?國外也有類似的做法,將有豐富歷史的地方改建、翻新、復修,引進新的産業。這裡是一個很好的範例。”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經指出,工業遺産是城市近現代化進程中的特殊遺存,也是“閱讀”城市的重要依託。“它見證了工業活動對歷史和今天所産生的深刻影響;記錄了普通勞動群眾難以忘懷的人生,成為社會認同感、歸屬感和穩定感的基礎;見證了科學技術對於工業發展所做出的突出貢獻;見證了工業發展對經濟社會的帶動作用……”工業景觀,形成了無可替代的城市特色。

  廠房和機器,承載了城市工業的發展史,也承載了一代代産業工人的光榮與理想。當城市不可避免地迎來轉型,當舊有産業退出歷史舞臺,如何讓工業遺産“活起來”,就成為擺在城市建設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陳永平認為,隨著不符合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産業逐漸遷出,或許會有越來越多的地方,會以萊錦園這樣的改造方式重獲新生。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