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珠三角再掀創業潮
- 發佈時間:2015-08-31 18:31:58 來源:國際商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搏一搏,單車變摩托。”這句誕生於改革開放初期的老話,至今仍在被珠三角地區的創業者們挂在嘴邊。
起于製造,興于製造,不能囿于製造,這個被稱為“世界工廠”的中國製造業最密集區域之一,正在經歷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型陣痛。突破創新“窘境”,從初出校門的毛頭小夥,到兩鬢斑白的教授高工,從拼戰商海的企業家,到主政一方的市長,珠三角的創新者群體正在掀起第二波創業潮。
源頭創新者們:
既要“從1到100”,更要“從0到1”
埋頭三年攻克核心演算法的昔日航模少年張雲飛,短短幾年間已成長為全球民用無人船行業的領軍人物。他所創立並擔任董事長的珠海雲洲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最近推出的環保監測無人船已被廣泛應用。
“過去,水文測繪人員需要劃著小船,一個點一個點手工操作,水淺的地方需要趟水,有時還會觸礁翻船,辛苦又危險,使用無人船後,測繪在遙控下自動進行,測繪數據還更精確全面。”張雲飛向記者介紹説。
“我們希望打造出對接其他領域的無人船整合平臺,協同加快這個基礎創新領域的自主技術積累,確立全球領先地位。”張雲飛説。
如果説珠三角製造業過去三十年的高速增長,動力更多來自於“從1到100”式的跟隨創新,今天這裡的創業者們,正瞄準全球前沿,在一個又一個領域實現“從0到1”的突破。
“中國過去並不缺概念、産品的創新,缺的是能夠顛覆行業的源頭創新。”在T細胞淋巴瘤藥物方面開創“中國創制”先河的微芯生物公司總裁魯先平説。
60後金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志敏也寶刀未老,他稱自己為二次創業者。
上世紀90年代初,這位中國第一批阻燃實驗室畢業的碩士研究生,懷揣著要在全球最好的材料設計文獻上加上KF(KINGFA,金髮科技的英文縮寫)標記的夢想,從北京來到廣州創業,從2萬元的小作坊發展到總産值近200億元的高科技上市公司,産品銷至全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創業者不能守成,必須不斷否定自己。”袁志敏説,“打造千億級企業平臺的二次創業目標達成後,我們還將開展三次創業、四次創業。”
當老闆的教授們:
“科研可以高大上,創業必須接地氣”
“機器人並不一定要高大上,而是根據企業生産線的需要做到‘私人定制’。”站在自家研發的柔性焊接機器人前,廣東泰格威機器人公司總經理盧新建感慨。
這種看似不起眼的機器人,能自動實現不銹鋼無痕打磨,解決了傳統焊接品質不穩定等問題,目前已應用到佛山傳統優勢的家電、五金、機械裝備、汽車零部件等行業,相比人工每年可節省綜合成本780多萬元。
泰格威機器人依託廣工大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而設立,這個研究院定位為開放式、網路化、集聚型的公共服務平臺,目前已初步建成精密裝備、機器人及3D列印三大創新創業中心,入駐創新團隊24個。
記者在研究院展示廳看到,眾多功能各異的機器人“爭奇鬥艷”:全國首創的馬桶噴釉機器人自帶記憶功能,只需熟練師傅演示操作一遍,機器人便可自動複製所有操作。“與傳統研發機構相比,我們是在有效對接需求上的協同創新,讓科學家接地氣、企業家有信心。”廣工大數控裝備研究院院長楊海東説,研究院定期組織科研團隊到各個鎮街、行業開展需求調研,所有科研項目都針對具體行業、企業的共性需求開展。
珠三角的市長們:“要為創客‘撐腰’”
美國學者克萊頓·克裏斯坦森在《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探討了這樣一種現象:優秀企業在遭遇破壞性技術變革和市場結構變化時,往往無法保持其領先地位,原因在於它們在創新時依然沿用傳統的管理範式。“先富”起來的珠三角城市,也正在經歷先行者的“窘境”:人口紅利面臨拐點、土地資源日趨緊張、外貿環境持續承受壓力……“抓創新驅動發展,是東莞自身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的必然選擇。”東莞市長袁寶成説,東莞是一個靠加工貿易起家的城市,但這種沒有品牌、缺乏設計、科技含量低的模式已經遭遇“天花板”,如不轉型升級,就將被經濟大潮淹沒。
創新的主體是企業,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府做什麼?珠三角市長們的共同回答是:抓政策、搭平臺,破除政策藩籬,向改革要紅利,為創新創業者保駕護航。“政府有責任引導全社會力量,呵護創業者度過‘嬰兒期’。”廣州市市長陳建華的觀點代表了珠三角市長們的共同態度。
廣東省政府近日印發《加快推進創新驅動發展重點工作方案(2015~2017年)》,明確了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創建方案:以深圳、廣州為龍頭,連同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市7個地級市共同創建,形成“1+1+7”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格局,建成國際一流的創新創業中心。
市長們説,珠三角城市間的競合,並不是一場零和博弈,而是于同一舞臺之上,丈量自己與同儕的長短,攜手而行,共同滋養區域創新這棵參天大樹。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