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混播“哥倆好”大田産量高

  • 發佈時間:2015-08-31 02:32:01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見習記者梁冰清文/圖

  8月底,河南省漯河市新店鎮種植大戶春德山的地頭上,來自河南省農業廳、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省農業科學院的多名專家,正在田頭進行測産。

  行距、株距、穗行數、行粒數……隨著一個個數據被統計出來,記者發現,測産的三塊玉米地中,第二塊玉米地的穗行數和行粒數明顯高於第一塊和第三塊。測産結果證實了這個推斷:較之於第一塊單作“登海701”的土地和第三塊單作“登海662”的玉米地,採用混播技術的第二塊地畝産量均提高了5%以上。一位在田壟上觀望已久的村民忍不住問道:“這塊地的棒子明顯塊頭大,咋做到的?”怎麼做到的?這還要歸功於河南農業大學教授李潮海研究多年的混播或間作創新栽培技術。

  混播是把兩個生長週期一致的品種混雜在一起播種,間作則是分行相間種植兩個不同的品種,根據不同的株高和株型,或採用1:1行比種植,或採用2:2行比種植。通常,單一品種有優勢也有劣勢,往往不能成為“全能型選手”,而通過混播或者間作的技術,就可以把兩個品種優勢互補,共同對抗多重災害,降低自然風險,從而實現穩産或增産。

  “拿這次測産的‘登海701’和‘登海662’舉例,‘登海701’高産,結實性好,但是抗病性略差;‘登海662’抗病性和抗倒伏的能力好,但是結實率差強人意。而通過混播播種後,兩個品種強強聯合,‘登海701’的抗病性得以增強,‘登海662’的結實性也得到了改善。李潮海教授説。

  登海道吉總經理周偉向記者透露:“農民種田難免疏于管理,操作不規範,在禹州市范坡鄉的創新栽培模式示範田裏,一塊200畝春播的‘道吉1+1’(登海701+登海662)實地測産結果每畝産量達到了1100公斤以上,這個數據遠大於當地其他品種的春播産量,甚至有可能是當地至今為止玉米的最高單産紀錄。”

  創新栽培技術不僅提高了産量,它還帶來了其他附屬效應,李潮海介紹:“新組合的玉米在抗病性、封頂性和玉米品質上都有非常明顯的提高。在成本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增效、保質,帶來了很好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可以説是‘小技術解決了大問題’。”

  在黃淮海領域表現優良的混播或間作創新栽培模式,是否可以全國推廣呢?李潮海回答説:“這種技術模式是利用品種的多樣性來提高它的優良性,是不受地域限制的。但是由於每個地方生態環境不同,玉米生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不同,在技術應用時就要因地制宜,在品種選擇上重新排列組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