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寫手足情深的時代篇章
- 發佈時間:2015-08-29 07:32:38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年來,武警寧夏總隊不斷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積極為駐地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上圖 乾旱時節,武警官兵為回族群眾送去救命水。左圖 武警官兵參加植樹造林,建設生態文明。周煥成攝
80多年曆史變遷,在寧夏這片老一輩共産黨人與回漢各民族同胞演繹出民族團結動人故事的紅色熱土上,武警寧夏總隊官兵始終自覺傳承人民軍隊的紅色基因和優良作風,用真情大愛續寫著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新篇章。
愛國就是共同信仰
走進六盤山下的西吉縣興隆鎮,單家集“陜義堂”清真寺民族團結廣場上高聳的紅軍長征紀念碑分外奪目。碑記上“回漢兄弟親如一家”的宣示天地共鑒,碑記署名“單家集全體穆斯林”更是動人心魄。
年近八旬的清真寺管委會主任拜福貴老人拉著記者的手自豪地説,“現如今,這裡已經成了遠近聞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陜義堂清真寺是黨的民族政策的生動教材,我們要讓它成為教育群眾、引導群眾愛黨愛國愛教的大課堂。”武警固原市支隊政委周繼虎告訴記者,1992年,西吉曾發生教派械鬥事件,一些不法分子乘亂造謠,歪曲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武警中隊長楊佐義隻身前往事發現場,調解矛盾,化解危局,成功救出4名被困阿訇(波斯語,意為老師或學者),武警總部授予他“虎膽衛士”榮譽稱號。拜福貴老人對此記憶猶新,在老人看來:“這是當年的紅軍回來啦!”
在武警固原支隊官兵的幫助下,陜義堂建起了紅色書屋,開展“紅軍長征”宣講活動,拜福貴老人成了紅色宣講員。當地回族群眾更是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自發集資建一座紅軍長征紀念碑。讓“回漢兄弟親如一家”的祖訓代代相傳。籌款那天,鄉親們都按下了紅手印。
“立這個碑,就是要記著紅軍的恩、共産黨的情,時刻警惕不要被壞人蒙蔽了雙眼。”拜福貴老人感慨地説。
翻開寧夏地方誌,一組數據引人注意:全區目前共有清真寺4644座,平均每600人一座。“通過警寺共建,讓清真寺成為愛國主義精神的大殿堂、大課堂,達到共建一座清真寺,團結一方信教群眾,促進一方和諧穩定,讓五星紅旗在清真寺裏升起來。”這是寧夏總隊播撒愛國主義火種,促進民族團結的一個創舉。
“清真寺是穆斯林的聖地,升國旗會破壞聖地的安寧。”針對部分群眾的疑惑,武警官兵請來去伊斯蘭教聖地朝覲過的德高望重的老阿訇講經釋惑,用一些國家的現狀理清部分群眾的模糊認識。“愛教就要愛國,沒有國家富強安寧,穆斯林哪有安穩的禮拜場所,宗教如何發展傳承。”教長馬成章的一席話祛除了鄉親們心中的疑惑。
2007年8月1日,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援下,第一面五星紅旗在石嘴山市惠農區禮合鄉永平清真寺冉冉升起。目前,300多座較大規模的清真寺內升起了五星紅旗,成為寧夏一道亮麗風景。
這些年,武警寧夏總隊官兵深入挖掘回族同胞幫助紅軍的愛國主義故事,大力開展民族團結“八進入”活動,將反映民族團結的革命歷史故事收入縣、鄉、村、場四級網路,引導各族群眾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歷史觀、民族觀。
而今,道道渠清真寺阿訇馬國鋒既講經文又講民族團結故事。他説:“中華民族是各民族共有的大家庭。各民族就好比星星和月亮,沒有黨的領導、沒有國家的支撐,就沒有各族人民幸福的今天!”
小康成為共同夢想
寧夏“西海固”地區,曾是“苦瘠”的代名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不適於人類居住的地方。“十二五”期間,寧夏回族自治區對生活在中南部貧困地區的約35萬名群眾實施生態移民搬遷。2009年,18萬名群眾搬遷到吳忠市紅寺堡區,成為全國最大的移民區。6年過去了,他們生活得怎麼樣?
8月6日上午,記者來到紅寺堡區沙草墩村,村黨支部書記王永明指著一眼望不到邊的蔬菜大棚,興奮地説:“我們村在地方黨委政府和武警部隊的支援下,建起了萬畝有機蔬菜定點供應基地,成立集體公司,村民們都成了拿工資的農業工人,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紅火。”
王永明告訴記者,幾年前,第一批移民來到沙草墩時,也曾因找不到致富門路,産生過搬回去的念頭。政府投資興建的新農村留不住人,武警吳忠支隊官兵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讓數十萬移民搬得出、穩得住、富起來,這是事關生態移民事業成敗和社會穩定的大問題。
武警吳忠支隊有上千畝綜合後勤基地,不但有特種養殖,還有果樹種植、育苗等先進技術。“建強一個支部,致富一個村莊。”支隊黨委決定幫助沙草墩村培養一批致富帶頭人,王永明等人就成了後勤基地的“編外學員”,從滴灌技術到有機蔬菜種植,從魚類防疫到禽畜配種,技術人員傾囊相授。
取到真經的王永明率先在戈壁灘上建起蔬菜大棚,得益於當地特殊的沙土環境,第一批出産的戈壁蔬菜賣出了高價錢。接著,30多名黨員和群眾骨幹聯合建起了種植業合作社,帶出了上百人的種植能手。現如今,昔日的“窮沙窩”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這些年來,武警寧夏總隊積極參與了30個美麗小鎮、100個美麗鄉村建設,幫扶出了菊花臺村、沙草墩村等遠近聞名的移民示範村,打造了枸杞、有機蔬菜、灘羊等一大批特色産業。
“發展是解決民族地區各種問題的‘金鑰匙’。”武警寧夏總隊政委尚力峰説,當好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的先行者,就是要把各族人民群眾的利益高高舉過頭頂,千方百計配合地方政府解決好各族群眾牽腸挂肚的苦事難事,為他們構築起美好幸福的“安康大廈”。
西海固人民的歷史,是一部找水史、一部治沙史,更是一部警民共建、民族團結奮進的歷史。近年來,武警寧夏總隊先後投入兵力30多萬人次,參與自治區“揚黃灌溉”、“百里綠色通道”、“千里文明長廊”、軍民共建濱河生態林、“保護母親河——靈武青年林”等多個重點項目。在銀川、吳忠、石嘴山和紅寺堡建起4片“武警萬畝林”,完成多縣市退耕還林還草試點、中南部50萬畝封山育林,在貧瘠的荒漠戈壁上築起一道道綠色生態長城。
生態環境好起來了,百姓生活富起來了。越來越多出國朝覲歸來的“哈吉”感慨地説:“生活在中國、生活在寧夏,是最幸福的穆斯林!”
和諧融潤百姓生活
6月26日,國際禁毒日。今年的這一天,一場特殊禁毒法治宣講活動在有著600多年曆史的同心清真大寺舉行,主持人是阿訇周彥祥。
同心縣曾是西北地區販毒猖獗的走私通道。武警同心縣中隊指導員楊開飛説:“在民族地區,讓阿訇來宣講禁毒,傳授法律知識,回族群眾聽得進去,效果最好。”
“讓各族群眾樹立對法律的信仰,自覺按法律辦事,民族團結才有保障,民族關係才會牢固,社會和諧穩定才有基礎。”寧夏總隊政治部主任李新善和吳忠市委常委、同心縣委書記馬洪海對這一點都深有感觸。
永寧縣境內坐落著我國唯一向國內外展示回族歷史文化民俗的中華回鄉文化園。2009年7月,文化園二期工程擴建,需要徵用一片墳地。按照回民傳統習俗,祖宗的墳地不能隨意搬遷。正在文化園左右為難的時候,中隊官兵配合阿訇,按照回族禮儀,耐心細緻地向群眾講解國家政策法規,化解了矛盾。文化園領導感慨地説:“還是咱部隊的官兵懂得多,運用法律知識,尊重當地習俗,讓中華文化園建成為和諧之園、幸福之園。”
這些年,寧夏總隊順應各族群眾過上和諧穩定生活的期盼與呼聲,在全區8個地、州、市的50所學校、30個街道社區、10個扶貧幫困點,與各族群眾共同創建平安社區、平安村鎮、平安學校。他們先後製作4萬餘幅法律宣講展板,到各清真寺巡展,進行法律知識講座千余場次,舉辦案例警示教育圖片展上萬次,使共建點成為維護穩定的支撐點、民族團結的連心點、掌握社情民意的資訊點。
武警總隊醫院還在回族同胞聚居區實施了一系列親民、便民、惠民健康醫療活動,開展肢體殘疾兒童矯治手術項目,先後為2900多名殘疾兒童成功手術。2014年5月,該醫院被國務院殘疾人工作委員會授予全國助殘先進集體稱號。
從義務巡診到捐資助學,從見義勇為到孝悌禮義,傳遞愛心、播種夢想,增進了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魚水情誼。近幾年,武警官兵在固原、同心、鹽池等地援建7所武警愛民學校,開設5個“春蕾女童班”,開展“1+l”、“手拉手”捐資助學活動等,用拳拳愛心,催生了民族團結的種子。
近年來,總隊協助公安先後處置突發事件2000多起,4人被武警部隊評為“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衛士”。今年以來,完成各類搶險救援任務200余起;被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各族群眾讚譽為“是黨和人民信賴的忠誠衛士,是關鍵時刻能夠衝得上、打得贏的威武之師”。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