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兩位諾獎得主在特殊時期的交鋒

  • 發佈時間:2015-08-29 01:30:3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科林碎語

  文·尹傳紅

  歷史吊詭,人生奇妙。

  馬克斯·馮·勞厄與菲利普·勒納德,德國兩位傑出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另外兩位德國物理學大師赫爾曼·馮·亥姆霍茲(能量守恒定律的創立者)和威廉·倫琴(1901年被授予首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在很早就有了某種交集。誰也沒想到,若干年後,身處特殊時期的他們會經歷一番劇烈的交鋒,亮出各自人生的底色。

  出身於軍人家庭的勞厄在學生時代就對自然科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一位數學教師將亥姆霍茲的一本通俗科學講演集推薦給他,更增進了他對當時科學主要進展的了解。倫琴發現X射線不久,他就與兩位同學合作,做了相關實驗去驗證。出身於葡萄酒製造商家庭、年長勞厄17歲的勒納德則早已投師亥姆霍茲門下研習物理學,而倫琴正是用他所設計的一種放電管,于1895年做出了震驚世界的發現。因在研究陰極射線方面所作的重要貢獻,勒納德被授予190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勒納德獲獎那年,勞厄返回母校柏林大學,擔任著名物理學家馬克斯·普朗克(19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的助教,而亥姆霍茲以前也做過普朗克的老師。1912年,勞厄通過實驗證實:X射線是一種跟可見光一樣的電磁波(而不是像陰極射線那樣由粒子組成),但其頻率比可見光要高。固體物理學中這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發現開創了X射線結構分析的新領域。勞厄由此成為X射線晶體學的創始人,並獲得了19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就在這一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4年後的1918年11月,德國宣佈投降,“一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受此影響,一度成就斐然的德國科學界出現了思想上的分裂和混亂。曾經作出過諸多重要科學發現的勒納德,從狹隘的民族主義和反猶太人的種族主義立場出發,多次在公開場合批判猶太人科學家愛因斯坦(192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並鼓吹所謂的“德意志物理學”,同時竭力助推德國軍事化。

  1920年,以勒納德為首的一些德國種族主義科學家在柏林組織了一次反愛因斯坦相對論的公開集會,肆意攻擊愛因斯坦及其科學理論。勞厄聞訊,第二天便與瓦爾特·能斯特(熱力學第三定律的確立者、19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等著名科學家聯名在《柏林日報》上發表公開信,反擊勒納德等人的瘋狂行為。

  1933年1月,極端的種族主義者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愛因斯坦在美國做巡迴演講時,公開譴責納粹的倒行逆施及反猶主義的暴行,在自己的祖國成了一個不受歡迎的人,被迫從普魯士科學院辭職。勞厄就此提出了強烈抗議,並督促科學院後來補做了一個聲明,聲稱愛因斯坦是像哥白尼和牛頓那樣影響了人類思想進程的科學家,儘管這已於事無補。

  而勒納德在加入納粹組織並成為希特勒的科學顧問後,更加肆無忌憚地宣揚希特勒的種族政策,排斥和迫害猶太科學家。作為回報,納粹黨將勒納德視為德國物理學界的領袖和納粹在科學界的代言人,並授予他德意志帝國的鷹盾勳章。

  勞厄嗤之以鼻,繼續在大學裏講授被納粹明令禁止的“猶太物理學”。當納粹的另一位科學界代言人約翰納斯·斯塔克(19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威逼他參加擁護納粹的集會時,他斷然予以拒絕。在當年召開的全德物理學家年會上,勞厄以德國物理學會會長的身份,在致開幕詞時別有意味地回顧了大約300年前,伽利略因堅持哥白尼的日心説而遭到教會監禁的歷史事實,對飽受納粹欺辱和迫害的猶太科學家表示深切的同情。最後他以這樣的話語作結:“然而,在任何壓迫面前,科學的捍衛者都具有完全勝利的信念,這信念就是(伽利略的)這一句話:‘無論如何,它在運動!’。”

  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勞厄從未涉足任何有關軍事的科學活動。1939年,他在訪問瑞士時更以譴責希特勒不準許德國人接受諾貝爾獎的公開言論,嚴正表明瞭他的反納粹立場。他還以實際行動拯救過一位遭受納粹迫害的同行,被另一位同行稱為“具有威望和勇氣、敢於對抗納粹的罕見的德國科學家”。1943年,從未向納粹妥協過的勞厄被納粹當局強令從柏林大學提前退休。

  勞厄以其對抗納粹的硬骨頭精神在國際科學界受到了廣泛的尊重。1946年,英國皇家學會主持召開國際結晶學會議,他是應邀參加會議的唯一一位德國學者。次年,法國授予勞厄榮譽軍團勳章,以表彰他捍衛人權的尊嚴和自由的功績。

  再説勒納德,德國戰敗時他已年過八旬,盟軍沒有對他進行訴訟,只是勒令他離開海德堡,遷居到一個小村莊。兩年後,他在那裏過世。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