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她犧牲在十八歲花季

  • 發佈時間:2015-08-28 18:31:14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短暫而壯麗的一生

  在山東省蒙山腳下的孟良崮烈士陵園裏,長眠著一位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八路軍女戰士,大理石墓碑上對其有如下介紹:

  劉增藹,女,蒙陰縣垛莊村人,中共黨員,1924年古曆3月生,1938年參加革命工作。1940年入抗大一分校學習,畢業後分到山東分局任機要員,1941年11月在沂南縣大青山反掃蕩戰役中光榮犧牲,時年18歲。

  這一簡短墓誌銘及其凝練地概括了劉增藹短暫而壯麗的一生。劉增藹的一生是短暫的,18歲實在是太年輕了,正值人生的花季。劉增藹的一生是壯麗的,她懷著救國救民的崇高理想,尚未成年即踏上了抗日戰場,面對強敵,英勇無畏,義無反顧地獻出了青春,犧牲了生命。

  在孟良崮烈士陵園還安葬著劉增藹的三位親人:她的父親劉曉浦,堂兄劉一夢、劉滋泉。他們都是為了中國社會的進步、國家的富強、民族的復興而獻身的革命烈士。劉曉浦與劉一夢是中共早期黨員(分別於1922年和1923年由黨的一大代表王盡美介紹入黨)。劉曉浦曾任中共山東省委執委、秘書長兼青工部長。劉一夢曾任共青團山東省委書記,是中國早期左翼作家團體太陽社的發起人與領導者之一,其小説集《失業之後》曾獲得魯迅先生的好評。叔侄二人于1931年4月5日在濟南被國民黨反動軍閥韓復渠殺害,同案犧牲的還有鄧恩銘、劉謙初等22人,號稱“四·五”慘案。劉滋泉1937年參加八路軍併入黨,1939年任中共沂水縣委宣傳部長,1941年沂蒙山反掃蕩戰役中犧牲。

  劉增藹與她的父親和兩位兄長一起,靜靜地躺在她曾經戰鬥過的蒙山腳下,躺在樹木蔥郁的烈士陵園裏,以無聲的語言,向人們敘説著中華民族的一段沉痛的歷史,講述著一個悽婉動人的父志子承前仆後繼為國捐軀的傳奇故事。

  子承父志抗日救國

  劉增藹是我的姑母。祖父犧牲時,劉增藹年方7歲,在我祖母高琪媛的教誨下,自幼立志:長大要像父親那樣,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當年祖父看到國家積貧積弱現狀,曾夢想走實業救國之路,中學畢業考取了南通紡織專門學校,想作一名紡織工業工程師,為發展中國的紡織工業做貢獻,因時局動蕩,這一願望沒能實現。劉增藹高小畢業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臨沂五中,她原打算中學畢業後也考南通紡織專門學校,將來作一名紡織工業工程師,實現父親沒能實現的實業救國的心願。但就在這時,日本鬼子入侵山東,劉增藹的兄長劉露泉及堂兄堂姐十余人都參加了八路軍,走上了抗日戰場,劉增藹的家成為八路軍的接待站。當時有一個叫李惠的八路軍女戰士,在劉家常住,組織群眾做抗日救亡工作。這時臨沂已被日軍佔領,去臨沂上學已無可能,在父兄愛國行為感召下和李惠的影響帶領下,劉增藹自覺地參加了八路軍領導的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剛剛14歲的劉增藹穿上了軍裝,正式成為一名八路軍小戰士。劉增藹參軍幾乎受到家裏所有人的反對,理由是她年齡還太小,應當繼續讀書,臨沂去不了可以去上海或西安上學,上海有燕翼堂開的商鋪,西安有家族的人在那裏工作,生活上都能夠對其有所照應。但出人意料的是,唯獨我的祖母沒有阻攔劉增藹參軍。當時有人問我祖母:增藹還這麼小,學習又好,為什麼不讓她繼續上學而讓她去參加那麼艱苦又危險的工作呢?祖母的回答是:“孩子對我説,如果她父親遇到這種情況,一定也會這麼做;如果她父親還活著,一定會同意她這麼做。她要繼承父志,我不能阻攔。”更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劉增藹小小年紀竟然有那麼強的活動能力與號召力,工作幹得比大人還要出色。她成了當地群眾的榜樣;大家看到,燕翼堂的小姐都不怕危險,積極抗日,也都紛紛投入了抗日救亡工作之中。1940年,16歲的劉增藹因工作表現突出被送往抗大一分校學習,在校學習期間加入了中國共産黨,畢業後分配到山東分局機要科工作。

  血染大青山

  東北淪陷之後,侵華日軍又開始覬覦我國華北地區(包括晉、察、冀、魯、綏等廣大區域),不斷製造事端,逼迫國民黨放棄對華北的管控,實現華北“高度自治”,妄圖把華北變為第二滿洲國,從而能夠更加方便地掠奪我國資源,同時騰出部分兵力,為進攻蘇聯和發動太平洋戰爭做準備。面對日本侵略者的挑釁與脅迫,南京國民政府節節退讓,相繼批准了喪權辱國的“何梅協定”和“秦土協定”(注),一步步地放棄了對華北地區的管控權。與此同時,中共領導的八路軍華北地區敵後抗日根據地卻在迅速發展,十分活躍,成為日本侵略者的心頭大患。1941年,日寇調集重兵,對華北各主要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發起了鐵壁合圍式的大掃蕩。沂蒙山區是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心,是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師部和中共山東分局、山東省戰工會、八路軍山東縱隊指揮部的駐地,因此成了日軍“鐵壁合圍”的重點。1941年11月,日軍第十軍團主力和第二十二師團三個混成旅並偽軍共5萬3千余人,由侵華日軍總司令畑俊六(上將)坐鎮臨沂督戰,日軍駐山東第十二軍司令土橋一次(中將)指揮,對我八路軍沂蒙山區抗日根據地發起了空前規模的圍剿,妄圖一舉消滅在這一地區的八路軍部隊,徹底摧毀沂蒙山區抗日根據地。面對這一嚴峻形勢,中共山東分局和由羅榮桓、陳光領導的八路軍第115師與八路軍山東縱隊,帶領沂蒙山區廣大群眾,進行了一場艱苦卓絕、英勇悲壯的反掃蕩鬥爭。據有關史料記載,在歷時兩個月的戰鬥中,八路軍第115師和山東縱隊共殲滅日偽軍2200余人,連同鄰近根據地配合作戰共殲敵4000余人,攻剋日偽據點160余處。粉碎了日軍消滅山東抗日領導機關和主力部隊、摧毀魯中抗日根據地的狂妄企圖,捍衛了沂蒙山區抗日根據地。根據地抗日軍民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部隊傷亡1400余人,群眾被殺害和抓走1.4萬餘人。僅大青山突圍戰就傷亡近千人。戰工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陳明、國際友人漢斯·希伯、115師敵軍工作部部長王立人、抗大一分校二大隊政委劉惠東、蒙山支隊政委劉濤不幸殉難。原國務院副總理谷牧曾感嘆地説道:“北有平型關、南有大青山”。對大青山反掃蕩戰鬥的意義及我軍官兵英勇無畏的獻身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

  劉增藹就是在這次大青山反掃蕩戰鬥中犧牲的。據部隊領導介紹,劉增藹在戰鬥中表現十分勇敢,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奮不顧身救助負傷的戰友,不幸受傷被日軍俘虜。被俘的還有一位八路軍女戰士,由兩個日本兵押著走在清剿隊伍的後面。清剿日軍行進途中遇到八路軍的伏擊,看押她們的日本兵命令她們趴在地上。前面戰鬥打得很激烈,不一會兒前面的日軍便紛紛掉轉方嚮往後撤離。看押她們的日本兵又命令她們起來後撤,劉增藹因為受了傷站不起來了。兩個日本兵多次命令她站起來,哇啦哇啦喊叫,劉增藹坐在地上一動不動。一個日本鬼子便舉起槍,朝劉增藹身上連開數槍,劉增藹立即倒在血泊之中。就在這時,仿佛從天而降一般,八路軍伏擊部隊從四麵包抄過來,消滅了這股日本兵,解救了另一位被俘的八路軍女戰士,同時抬回了劉增藹的屍體。被救的女戰士向部隊領導彙報了劉增藹犧牲的經過。八路軍領導向劉增藹家屬(我的祖母)通報了這一情況。依照我祖母的意見,劉增藹被安葬在垛莊鎮桑行子,和她的父親葬在了同一塊土地上。

  親人之痛

  劉增藹犧牲全家人都沉浸在極度的悲痛之中,最傷心的是我祖母。大約在我5歲的時候,祖母帶著我回了一趟老家,去給祖父和姑母上墳。在祖父墳前,祖母默默地坐了很久,但沒有流淚。在姑母墳前,祖母開始也只是默默出神,突然間,祖母失聲痛哭起來,哭的極為傷心。那是我第一次(也是僅有的一次)看見祖母失聲痛哭,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記憶。這絕不僅僅是一個老人的失子之痛,更是對日本侵略者的血淚控訴!

  自我記事起,家裏人以及街坊鄰居都向我講述姑母的事跡。他們是想讓我記住我有一個值得驕傲的英雄的姑母,同時也是在抒發心中的悲痛與緬懷。從眾人的講述中,沒見過面的姑母在我心中形成了一個清晰而完美的印象:俊美、聰慧、和藹可親,有點像魯迅筆下被段祺瑞政府槍殺的愛國女大學生劉和珍君的樣子:始終微笑著,態度很溫和。

  姑母小小年紀就能窺知我祖母及曾祖母的心事,每當她們又為我祖父犧牲而難過的時候,她就想出種種辦法哄我祖母和曾祖母開心,而且每次都能奏效。曾祖母曾對人説:若不是這個孩子,真覺得活不下去了。姑母學習好是學校有名的,老師曾對我祖母説過:劉增藹是個有大出息的孩子,一定要供她上出學來,將來必然成為國家棟樑之材。但一切都因戰爭而破滅。在祖母晚年,當又對我説起這些往事的時候,仍然會黯然神傷。當年那場罪惡的戰爭,給人的心靈造成的創傷,是如此刻骨銘心,終生無法撫平!

  赤金葬奇觀

  1994年,山東蒙陰縣委決定把劉曉浦、劉一夢、劉滋泉、劉增藹四位烈士的遺骨遷葬到孟良崮烈士陵園。因年代久遠,劉增藹的墳早已沒有了地面標記,擔心找不到了。經多方諮詢,一位古稀老人指認了劉增藹的墓穴所在。遷葬時發現,屍骨的兩隻手裏各攥著一塊銀元。當時我父親還在世,我把這一情況向他做了陳述,他説:“那就是真的。你大姑手中的銀元是你奶奶放的,我親眼所見。”這一情況父親過去從來沒對我説過,我聽了不禁又喜又悲。喜的是姑母的遺骨找到了,沒有弄錯;悲的是我又一次感受到祖母對姑母的母女深情,又一次感受到了祖母內心的傷痛。

  2007年9月,孟良崮烈士陵園擴展道路,劉曉浦等四位烈士的墓在園內再一次遷葬。遷葬時發現,因原來的墓穴所在位置地表水位很淺,棺木都泡在了水中,已經朽爛,需要一塊一塊地把烈士遺骨從水中撈出來。令人驚奇的是,劉增藹的棺材雖然也在水中泡著,但棺木未散,在棺材的外面緊緊地纏繞著一層赤紅色的樹木根須,粗者如手指,細者似棉線。棺材完整地被這些紅色根須包裹著,沒有散敗。四位烈士的墓一字並排,緊緊相連,只有劉增藹的墓中有這一現象,大家都有些不解。在場的一位老者看了説道:這叫赤金葬,極其罕見,只有至潔至聖之人才會有這種現象。我是生平第一次遇到這種現象,也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説法。但我相信這位老者絕不是在編故事,民間肯定有這種現象,有這種説法。我也不認為這種説法是迷信,萬物皆有知,天人有感應,已經被現代科學所證實。我相信,姑母劉增藹之靈已升天界,正在冥冥之中含著微笑俯瞰蕓蕓眾生。

  舉家抗日,忠烈滿門

  劉增藹出生於一個大地主家庭,出生時家中尚有5800畝良田,1000畝山林,另外在濟南、青島、上海等地開有商鋪。老人相傳,清乾隆皇帝南巡時曾住在劉家(我曾聽父親説過,家中的許多紅木傢具有的就是那時縣太爺送的),乾隆看到劉家詩書繼世,忠厚傳家,父慈子孝,人丁興旺,心中大喜,親筆題寫了“燕翼堂”仨字,賜予劉家作為堂號。其寓意有二:一是表彰劉家家風純厚,德貽子孫,二是期望劉家入仕為官,匡扶社稷。這樣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封建大家庭,其後世子孫在20世紀相繼走上了共産黨領導的革命道路,先有劉曉浦、劉一夢為救國救民的理想獻身,繼而有劉曉浦的子侄輩及年長的侄孫輩共26人參加了八路軍,投身於抗日戰爭,其中6人在戰爭中犧牲。加上劉曉浦與劉一夢,燕翼堂共有八人為國捐軀。1940年,大掃蕩剛開始,八路軍從垛莊撤離轉移作戰,為了不給日本鬼子留下一個便於駐軍易守難攻的作戰據點,根據部隊領導的建議,劉家毀家紓難,主動拆毀了具有悠久歷史、佔地40余畝、房屋160余間的燕翼堂老宅。他們這樣做,不是為利,也不是為名,他們完全可以另外做出名利雙收的選擇,但他們卻選擇了共産黨,選擇了一條艱難而危險的人生之路。有人認為,這絕不是一個偶然的孤立的現象,很值得史家深入研究。還有人説,燕翼堂舉家抗日,忠烈滿門,可謂抗戰世家,應深度挖掘,予以宣揚,以教育後人。(作者係原財政部部長助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