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加使用“現成品” 比杜尚早三十多年
- 發佈時間:2015-08-20 09:32:04 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文、圖/廣州日報記者 金葉
1881年,在巴黎的第六屆印象主義博覽會上,印象派畫家德加展出了自己創作的《十四歲的小舞者》的蠟像。這個蠟像身著真絲和輕紗,身形瘦小,“像幼鼠一樣”。作家保羅曼特茲在《巴黎時報》上這樣評價:“讓我們承認吧,這個蠟像成型真是太嚇人了。”
一個多世紀過去,這件作品如今已成為現代最著名的雕塑之一。而最近,以這件蠟像為原型翻模而成的青銅雕塑作品,在蘇富比的拍場上拍出了1582.9萬英鎊(約1.54億元人民幣)的高價,令人們的目光開始聚焦在這位印象派繪畫大師不為人知的雕塑才華上。
小舞者長得有些醜
無論喜歡與否,德加的小舞者像都是一個讓人見到後便難以忘懷的雕像。
小舞者向後繃緊雙肩,兩隻細細的腿原地擺出芭蕾演員常見的暫停姿態,手指交疊在罩著亞麻色裙的臀部上。她的頭微微向上昂起,眼睛半閉,這個姿態微微帶有一點挑釁的味道,又似乎是在等待著悲慘命運的降臨,深深迷惑著觀者的目光。
小舞者的原型是一個名叫瑪麗·馮·哥泰姆的14歲小姑娘,她出生於比利時,父親是裁縫,母親是一個洗衣婦。1861年,全家定居巴黎。瑪麗和她的兩個姐妹都是歌劇院舞蹈班的年輕學員。
小瑪麗的長相,並不是公眾能夠輕易接受的唯美舞者,甚至可以説她長得有些醜。德加將這件雕塑進行展出的時候,遭到了很多嘲諷:有人説這個女孩像猴子、像水渠溝邊的花朵;還有人説她像個木乃伊,是一隻粗鄙、且不討人喜愛的洋娃娃……
在燈光幽微的場所 尋找“不美”的人物
為何會選擇小瑪麗這個不漂亮的模特?因為德加一向都不認為漂亮是件多麼重要的事情。“我的理解是,藝術倘若只表現美和色彩,那就毫無意義,或者很有限。它的價值在於具體的真實之外,啟示人們去探求它隱藏的內涵,藝術如果不能使人産生尋幽探微的衝動,就不稱其為藝術。”德加這樣説過。
在這方面,德加和印象派的另外一位大師雷諾阿有鮮明的區別:雷諾阿畫中的人物通常是柔和、陽光而溫馨的女孩、貴婦,但德加卻總是投身於黯淡的劇院後、黑漆漆的樂隊演奏席、照明不足的浴室和洗衣間……在這些燈光幽微的場所,去尋找一個個似乎和“美”並無實在關聯的人物進行創作。
一位名叫古斯塔夫·高吉奧的藝術評論家曾經猛烈抨擊過他對粗俗的下層人的癖好:“德加喜歡畫女流氓、熨衣服的醜老太或者醜姑娘。她們舉止粗俗,態度兇惡,但是卻讓他動心。這些店舖散發著氯氣、汗臭、被熨燙衣服的難聞味道,他卻到處去嗅。倘若有可能,他甚至會對她們的無恥勾當感興趣。他還給這些哈欠大得能下巴脫臼的女人送葡萄酒,在女性的工作中,這些人是最骯髒的無賴。”
因為喜歡“審醜”,德加和他的好朋友馬奈還差點鬧翻。有一次,德加為馬奈畫了一張畫,畫中的馬奈面無表情地躺臥在沙發上,而他的妻子蘇珊·林豪夫坐在他前面彈鋼琴。看到這幅畫,馬奈妻子的第一反應是:“天吶,我是這個老巫婆嗎?你的朋友德加大概不把我醜化到極致誓不罷休。”然後,她拿起一把大剪刀把這幅油畫剪爛了,而馬奈則在一旁暗暗後悔用一幅水果靜物畫換回來一幅該死的油畫。
之後不久,德加去拜訪馬奈,看到他的畫被毀壞了,氣得大喊大叫。他取下這幅畫,夾在腋下走了。然後,他又把馬奈的那幅水果靜物畫還回去,並説了一句:“先生,我把李子還給你。”
當我們知道了德加一貫的藝術追求後,對於他選擇小瑪麗作為模特就不會覺得太奇怪了。而且這其中還有一個必須交代的時代背景:雖然在當代社會,芭蕾是一門高雅的表演藝術,通常只有家境富裕的女孩才會去學習芭蕾,但在150年前的法國,情形卻有所不同。夢幻的芭蕾舞裙背後,掩藏著一個邪惡的世界,芭蕾舞女孩在舞臺上待價而沽,而她們的客人正是歌劇院裏那些身著禮服的紳士們。小瑪麗的稚氣未脫、她奇怪的站姿、街頭頑童般的面相以及透露出來的隱隱約約的“野獸般的氣質”都顯然比“唯美”更加富有表現力。
他對未來眨了一下眼睛
中國雕塑研究院、中國雕塑院教授郅敏説,目前沒有資料表明德加向某位雕塑傢具體學習過,他完全是憑藉超常的領悟能力總結出自己獨特的雕塑方式。
德加使用的主要塑造材料是蠟,因為柔軟的蠟可以被輕易地塑造或再塑造,同時它可以精確保留那些輕微的痕跡。德加晚期的油畫和色粉畫自成一套體系,色彩淺淡,許多痕跡似在畫布上拖過,用手指輕輕塗抹開來,細碎而豐富。德加也將這種感覺運用在雕塑上,他用手指在蠟表面塑造出多樣而生動的形態,在蠟上按壓出一塊塊小的凹凸來折射光,産生光影斑駁的效果,如同真實情境下在芭蕾舞裙上跳躍的閃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德加在杜尚創作出《泉》的三十多年前,就已經開始在她的雕塑上使用現成品。德加在《十四歲的小舞者》中最令人震驚的舉動是給雕塑穿上了真正的衣服。小舞者穿著絲質的芭蕾舞鞋,接著再加上長襪的褶皺效果,舞裙也是真的,絲質上衣被涂上了蠟。這件雕塑的材料選擇介於真實與虛幻之間,反覆攪亂著觀者的想像。
事實上,這種綜合材料的實驗性方式在德加更早的雕塑《騎師和馬》中已經進行了嘗試。騎師穿著的襯衫、帽子和靴子都是真實的衣物,馬鞍也是由紡織物製成——這些細節都在德加身後青銅鑄造的過程中被遺失了。德加的雕塑幾乎沒有一件單獨由蠟製成,他把工作室當成巨大的倉庫,從中尋找到他能使用的破磚碎瓦,丟棄的鐵絲和其他碎屑。德加把這些材料作為他雕塑的內在支撐。創作中他隨意加上多種材料,包括軟木、木頭、紙,或者在表面用畫筆涂刷,雕塑表面還用了布、金屬、陶瓷、紙和顏色,以達到他想要的表面肌理。
德加在當時就意識到《十四歲的小舞者》雕塑一定會遭到猛烈的批評,特別是他讓小女孩穿上全部的“家當”之後。“我希望它能孕育出藝術上的一種新的觀念,一種越來越接近真實的觀念……我只是對未來眨了一下眼睛。”德加這樣解釋道。
意願遭違背
蠟像變銅像
德加曾經表示,這件《十四歲的小舞者》的雕塑,寄託了他所有的審美追求,所以他永遠都不會把它賣出去的。
郅敏説,事實上,這件雕塑也確實一直伴隨著德加,放置在他的工作室中。經紀人曾建議將雕塑鑄造出售,以便製作更多的雕塑,德加拒絕了。他説:要留給後人銅質雕塑的責任太大了,那種材料是可以永久保存的。“這句話的意味是什麼呢?我們至今無法揣摩。”郅敏説。但在德加去世幾個月後,他的繼承人簽下契約,違背了德加的意願,將所有的蠟像翻製成了銅像。
如今,27座《十四歲的小舞者》的銅像在全世界各大博物館中成為了最重要的藏品之一,比如法國奧賽美術館、美國大都會美術館、英國泰特畫廊等。還有極少數藏于私人手中,此次在拍賣場中拍出高價的即為後者。
“有人指責德加的繼承人太過於商業化地對待德加的作品。從藝術的角度來看,更有學者尖銳地指出,將蠟質雕塑鑄造成為銅質,像一個笑話,德加在蠟質原作上所追求的特質在複製銅像中喪失了完整的資訊,變成了另一件東西。蠟有一種脆弱性,有更接近肌膚的質感和肌肉的顏色,這些都是無法在銅像上複製出來的。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銅質雕像更廣為人知,並成為偶像級的雕塑。”郅敏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