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進口緣何“促而不進”?

  • 發佈時間:2015-08-19 16:30:41  來源:國際商報  作者:欒國鍌 劉明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國際商報:此前進口一度被視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可是,截至7月中國進口已連續9個月下降。結合國內促進口政策頻出的現狀,進口“促而不進”的問題如何解決?

  羅雨澤:中國進口出現下滑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第一,中國處於經濟結構調整期,正加大淘汰落後産能力度,同時提高生産效率,對能源、資源等大宗商品的進口需求較弱。第二,大宗商品價格低迷,同樣的進口量會表現為較低的進口額。第三,出口對進口的帶動作用減弱,外部需求萎靡會影響加工貿易進口需求,中國傳統比較優勢的弱化導致一些産業向外轉移也會影響到進口。第四,中國企業和産品的自身競爭力增強,對進口也會産生一定的替代作用。有些變化對中國有利,比如大宗商品價格降低,有些變化則會威脅我們的長期競爭力,比如産業外遷。中國促進口應與産業升級緊密結合,鼓勵升級所需設備的進口,近期為了保持貿易大體平衡,可考慮臨時調整關稅、適當擴大高端消費品的進口。

  張建平:今年以來,中國經濟穩增長壓力大,7月份製造業相關數據表明,內需疲軟仍在持續,通縮壓力依然顯著,進口受到很大抑制。特別是中國對國際大宗商品,包括資源能源和原材料需求減少,導致了大宗商品價格震蕩,仍是中國進口持續負增長的主要原因。但同時,由於進口關稅、進口增值稅和消費稅較高,國內物流和內貿體系層次較多,大量人民群眾需要消費的外國産品難以通過進口滿足需求。未來要繼續加大實施進口戰略,重點挖掘消費品進口的潛力,通過降低關稅水準和進口産品消費稅,發揮自貿區功能,提升物流效率,用進口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倪月菊:中國進口大幅下滑原因有三:一是全球經濟處於緊縮期,商品價格處於下跌通道;二是國內經濟換擋回落,需求減少;三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導致加工貿易減少,造成中國與外資相關的進口下降。這些因素短期內難以消除,下一步促進口的重點要落實在生産、消費和管理三個環節上。從生産上看,應在資源性産品價格處於低位時積極擴大資源性産品進口,同時加大進口與産業升級相關的産品和服務,併為其提供便利。從消費上看,應進一步降低涉及民生的消費品進口關稅,引導境外消費回流。從管理上看,應進一步推進進口管理體制改革,提高進口便利化水準。

  王軍:中國進口快速下降與一年多來急劇下跌的大宗商品價格密切相關。此外,內需疲弱也是重要原因。純外部因素如美元走強、地緣政治、國際市場供求等,我們可能無能為力;從國內而言還是可以有所作為,關鍵是穩增長、穩投資,需求恢復了,進口自然就會恢復。

  龔曉峰:進口下降一方面是由於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普遍下降,拉低了中國的進口金額導致;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外貿轉型升級步伐加快,加工貿易佔比逐年下滑,進料加工、來料加工等加工貿易進口隨之下降,同時國內自主生産和配套能力不斷提高,減少了進口需求。

  隨著居民生活消費水準不斷提高,跨境電商等新型貿易業態逐步興起,大量國外商品開始以個人郵包的形式入境,形成統計上的漏出。此外,居民出境購物比例大幅提升,這部分支出被統計在服務貿易進口項下,對貨物貿易進口統計而言也是一種“漏出”。因此,下一階段相關部門可以結合新型貿易業態和出境購物對外貿統計提出的新挑戰出臺相應的政策,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特別是使日益增多的個人郵包和海外代購能夠實現嚴格的監管和統計,使外貿進口能夠更客觀、真實地反映實際情況。

  最重要的是,促進進口的政策要與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密切結合,特別是要圍繞中國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這個目標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企業積極地引進和利用國外先進適用技術和産品,與企業自主創新相結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