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産業:讓農民更多分享産業鏈的增值收益
- 發佈時間:2015-08-19 03:31:31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評論員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做大做強農業産業,健全農業全産業鏈條,加快提升農業的綜合效應,既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也是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發展目標。
這些年,我國農業産業發展很快,成績巨大,為“三農”強美富提供了堅實的支撐。但不可否認的是,農業産業鏈條短、産品附加值低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産業不強,農民增收困難,錢包鼓不起來,消費潛力就無法發揮。因此,做強農業産業,就不僅僅在強農富農本身,也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持久支撐力和新的驅動力。
強産業必須縱向延伸産業鏈、價值鏈,發展“六次産業”。雖然第一産業産生的增加值佔整個經濟總量的份額很小,但是第一産業衍生出的絕大部分增加值發生在第二、第三産業,這是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也是一斤蔬菜在市場上賣幾塊錢、從農民手裏收只要幾毛錢背後所隱藏的市場邏輯。要適應經濟規律發展,我們就要做強一産、做優二産、做活三産,一二三産融合發展,將傳統農業變為“六次産業”。“1+2+3”等於6,“1×2×3”也等於6,不論是加還是乘,“六次産業”給農業帶來豐富的發展空間,給農民帶來廣闊的創造空間。讓農民不止于“農民”,讓農業不止于“農業”,在産業鏈的融合延伸中,大力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加快發展農産品精深加工、著力完善農産品流通、銷售和品牌建設,讓農民在農業全産業鏈推進中分享不同環節的收益。
強産業必須橫向拓展産業的多種功能,打造“功能農業”。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業逐漸脫離了以往過於強調經濟功能、純産業的單調定位,而呈現出生態、文化等多種功能。農業功能性的開發,給傳統農業注入更鮮明的元素、更具情懷的內涵,也帶來了更大的價值。人們渴望青山,農業的休閒價值就體現出來了;人們盼望綠水,農業的生態價值就抬高了;人們憶起鄉愁,農業的文化價值就産生了。在當前的産業發展中,要依託農業自然環境、田園景觀、農業設施、農業産業、農耕文化等資源要素,大力培育休閒觀光農業,開發鄉村休閒度假産品,挖掘鄉村生態休閒、旅遊觀光、文化教育價值;同時,扶持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景觀旅遊村鎮。從宏觀層面上,還要制定促進鄉村旅遊休閒發展的用地、財政、金融等扶持政策,落實稅收優惠政策。
強産業必須利用好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構建“智慧農業”。當前,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已經到了爆發的態勢,城市居民的生活已經被深刻改變,但農業領域卻在此過程中緩慢前行。城市人吃穿住行已慢慢習慣網購,而我們的農産品流通還處在“一條謠言毀一個産業”的脆弱狀態;人們連買個燈泡都要挑牌子,而農産品擁有享譽全國的知名品牌還不多。這裡面有産業本身的問題,資金、經驗、知識,這些都是農民和農業的先天不足;但同時,更是一個需要足夠重視,需要投入和加力推農民一下、拉農民一把的問題。讓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滲透到傳統農業中,帶來的將是倍增效應。
不論是六次産業、功能農業,還是智慧農業,其最終目標都是要圍繞農民分享增值收益來進行。不能出現這樣的現象:工商資本進來了,産業園、加工廠也建起來了,産品賣出高價錢了,卻沒農民什麼事;更不能因為這些資本大鱷來了,當地GDP上來了,農民反而受損。當然,單純依靠農民自身很難將傳統産業升級轉型,必須讓少數人先進來,帶來資本和優秀人才,讓他們有動力帶領更多農民去産業鏈上分享利益;關鍵是要建立健全農民與資本的利益長效聯結機制,探索建立農民在二三産業的利益分享機制,讓農民獲得全産業鏈的增值收益。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做強做大、做全做優農業産業是基礎,是根本,也是結果。只有把農業從一家一戶的小生産中解放出來、在國內外市場上組織起來,以全新的理念認識農業、經營農業、發展農業、提升農業,讓農民不僅成為現代農業的生産者、經營者、組織者,也成為整個産業鏈各個環節的利益分享者。如此,農業焉能不強?農民怎能不富?有了強大的農業、富裕的農民,農村就一定會是美麗的鄉村,一定會是農民的幸福家園。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