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水”:節約集約用地的智慧
- 發佈時間:2015-08-18 06:29:59 來源:四川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近年來,遂寧採用多種方式節地、“生地”,騰挪出萬餘畝土地——
創新
□本報記者 趙若言
如果總結這兩年全省國土資源工作關鍵詞,“節約集約用地”必定佔據重要一席。去年10月,省政府辦公廳出臺《關於進一步加強節約集約用地的意見》,涵蓋14條相關措施。
為進一步推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依法加快處理閒置土地,督促各地對批而未供和閒置土地加大清理整改力度,省國土資源廳部署開展節約集約用地專項整改,於今年7月底開始,赴成都、德陽、雅安、遂寧、瀘州、宜賓等重點地區進行專項檢查。檢查組將於8月進行重點地區實地督查,10月進行整改情況實地檢查,省國土資源廳由此吹響了節約集約用地整改的號角。
頂層設計之下,地方如何落實?8月11-12日,記者走進遂寧,以期從一個市的探索中管中窺豹。
“水中撈地”撈出新景
亮點
遂寧市將挖砂石留下的大坑變廢為寶,引入涪江水,打造成觀音湖濕地公園景觀
8月11日傍晚,走在遂寧射洪縣寬闊的涪江防洪堤,柳枝輕拂,人們或輕歌曼舞,或三五結伴散步納涼。
涪江曾經是當地居民心中的痛。1981年、1998年兩次洪災沖毀耕地14.1萬畝,造成經濟損失12億元。為避免悲劇重演,射洪縣沿江修建總長15公里的防洪堤。在保障生命財産安全的同時,射洪人還捕捉到了“生地”的機會,他們在防洪背坡腳以外河堤保護範圍的荒河灘上,“撈”出土地1240余畝,建成了濕地公園。“把河灘的水集中起來,然後把荒廢的河灘地改為建設用地。”射洪縣國土資源局局長譚瑛介紹,這樣一方面把荒地利用起來了,另一方面不用再劃撥土地建設城市公園。
沿著濕地公園,一幢幢建築也拔地而起,都是為濕地公園配套的各種休閒娛樂場所。“今年下半年開始招商,來濕地公園的居民可以坐下來喝喝茶,把縣城經濟也帶動起來了。”譚瑛感嘆,簡直一舉多得。“水中撈地”是遂寧節約集約用地屢試不爽的經驗。遂寧市著名的觀音湖濕地公園也是用這樣的方式修建起來的。“這裡原先是當地居民多年挖砂石留下的一個大坑,我們變廢為寶,引入涪江水,變成景觀。”8月12日,站在觀音湖濕地公園的一處觀景臺上,遂寧市國土資源局副局長趙齊宣介紹。
此外,射洪因地制宜,把土地變廢為寶的例子還有不少。譚瑛介紹,射洪縣城所在地水系眾多,又均為土渠,在保證生産、灌溉、防洪、排洪需要的前提下,他們將原來的土渠改造成為漿砌石渠,增加了城市建設用地530余畝。“你看對面的敘綿高速公路,也改過道,通過打隧道,走山地和荒地,少佔耕地。”譚瑛補充道。
立體農業為耕地“減負”
亮點
射洪縣充分挖掘10萬多畝森林資源潛力發展豬、天鵝、梅花鹿等養殖業,創造産值7.2億元
在射洪縣瞿河鄉的大片山林裏,黑花豬在林間跑來跑去,這裡是走俏西部市場的中華水果野香豬養殖基地。
射洪綠野農牧業公司總經理趙德勇介紹,公司剛入駐時,滿眼都是荒山荒坡。他們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在崖邊開路,在山上養豬,“我們都説自己在搞‘立體農業’。”趙德勇笑呵呵地説,幾年下來,發展規模已達1990余畝,節約了上千畝土地。
向林地要種養用地是遂寧人另一個節地辦法。僅射洪縣,就充分挖掘10萬多畝森林資源潛力發展養豬、天鵝、梅花鹿等養殖業,創造産值7.2億元。
此外,在遂寧,還可以看到各種節地的良方。
射洪縣太乙鎮駝柏樹村,荷葉田田,在稻樁下泥水裏,不少泥鰍竄動。“原來的土溝保不住水,土地整治後,專業合作社到村裏流轉了300畝水田,搞起了稻漁共生項目,每畝收入上萬元沒問題。”村民周成興笑言。
在射洪縣瞿河鄉龍鳳村,養豬大戶胥晏平利用閒置的學校土地建設了標準化圈舍2000平方米,創造産值30余萬元。為了高效利用好縣裏閒置下來的學校土地,各鄉鎮將絕大多數閒置土地租給了養殖大戶、加工業主,按一個村小3畝計算,至少節約養殖佔地、加工業佔地360余畝。
在大英縣蓬萊鄉桅桿壩村,坡地上新村房屋錯落有致。“跟大家商量,把新居建到山坡上來,住得敞亮嘛。然後把優質耕地騰出來種莊稼,建房子儘量不佔耕地,就算要佔,也得佔品質相對差一些的。”大英縣國土資源局規劃耕保股股長王詳宇説。
統籌規劃省出工業用地
亮點
射洪縣西部國際技術合作産業園區將辦公、宿舍、綠化用地集中規劃,節約7%的土地
8月11日,射洪縣西部國際技術合作産業園區,一座座現代化的工廠格外引人注目。
這個工業園區有個用地原則,把辦公、宿舍、綠化用地集中起來,統籌規劃。“這樣能節約7%的土地,減少三分之一的投資。”四川綠然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劉尚佺算了一筆賬。
該公司也是園區的建設方和運營方。去年6月,四川綠然科技集團與射洪縣政府舉行簽約儀式,共同打造國際技術合作産業園。以“企業主體,政府引導”的運作模式,公司負責招商引資和日常運營,為入駐企業提供技術支援和專業服務。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形成産業集聚。“開工建設的一期607畝土地已經吸引了39個項目,簽約投資金額超過40億元人民幣,平均投資強度660萬元。”劉尚佺介紹。
企業運營園區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會想著法兒的省著用土地。“要用最少的土地産生最大的效益。”劉尚佺説。
在大英縣工業集中發展區,5棟標準廠房已經吸納了10家中小型企業,“還有8家已經簽約,馬上也要進來了。我們一共建成的25.5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已經只剩下四分之一。”園區管委會主任鄧鑫説。“工業集中區發展到現在,可利用的建設用地已經不多了。”工業園區國土分局局長蔣萬東説,把坡地削平,建設標準廠房,讓企業租用或購買,“用好每一分土地,去孵化更多中小微企業。”
正如譚瑛所説:“我們缺乏資源但從不缺智慧,因地制宜節約集約就是我們的發展方向。到2020年,射洪縣每人平均城市建設用地近85平方米,將比國家標準節約12余平方米,為發展騰挪出5000多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