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民族地區農牧業“壓艙石”如何更穩固?

  • 發佈時間:2015-08-18 06:29:58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保供給、穩增長、惠民生——

  關注

  □本報記者 李淼

  2012—2014年,省農業廳會同有關部門向民族地區農業投入118.6億元。2014年,我省民族地區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7769元,比2013年增12.41%,甘阿涼三州增速更連續多年居全省前三位。

  農牧業發展,成為民族地區保供給、穩增長、惠民生的“壓艙石”。

  面向“十三五”,四川民族地區農牧業發展如何把握機遇,適應新要求,讓這塊“壓艙石”更加穩固?

  政策支援市場期待

  “千載難逢!”面對當前民族地區農牧業發展機遇,省委農工委負責人如此定義。

  利好頻頻: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會明確支援加快發展政策措施;省委十屆六次全會提出把特色農業發展作為扶貧攻堅重要內容;十八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列入國家總體佈局,我省作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核心,生態農業必將獲更多支援;國務院長江經濟帶發展意見也明確支援上游地區發展以草食畜牧業為代表的特色生態農業,支援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

  不僅如此,資源、生態、文化等獨特稟賦更讓民族地區成為發展生態農業的最佳區域。省農業廳廳長任永昌介紹,這正契合品質型差異化競爭的階段性特徵,民族地區農牧業想像空間巨大。

  據此,全省民族地區農業扶貧工作現場會明確:突出生態與文化兩大優勢,以安全、高效、綠色為主攻方向,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發展水準,著力做強做大做精做優。

  轉型升級是關鍵

  青甘川三省交界的阿壩縣,讓與會代表驚訝的是,這裡竟有如此“洋盤”的現代農業——

  在阿壩生態農業科研示範培訓基地,德吉覺瑪公司牽手多家科研院所打造的160多個大棚鱗次櫛比,紫甘藍等100多個新品種茁壯成長;在11000畝的規模種植基地,瑪卡、胭脂蘿蔔等鋪展開去,已實現半機械化;在生態加工園區,天賜陽光公司生産線正提取著天然色素,借此拿下日韓3000萬元人民幣的大單……

  阿壩轉型將成為發展新方向。省農業廳計財處處長劉文龍表示,民族地區要選擇一兩個産業建特色種養基地形成優勢。“並以加工為突破口,重科技創新。”他表示,要打造一批“農字號”加工集中區,打造“川藏高原”等區域品牌,發展“網際網路+”,探索農旅融合。

  改革也將在民族地區加碼提速。任永昌透露,確權頒證將加快進度,儘快在阿壩、色達、甘洛啟動草原確權頒證試點,積極鼓勵多種形式土地流轉,力爭2020年民族地區適度規模佔流轉8成以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比2014年增20個百分點,突出抓好農牧産品品質追溯,實行農産品品質安全“黑名單”、“白名單”制度。“確保2020年民族地區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任永昌説。

  産業支援貧困戶

  全省民族地區農業工作現場會3年一次。此次會議名稱多了“扶貧”二字,凸顯新要求。

  阿壩縣麥昆鄉沃朗村,高原食用菌基地。數十位貧困戶正在大棚裏忙活。這裡不僅每年吸納周邊貧困戶200余人次務工,月均收入2500元,年底每戶還能新增2000多元分紅

  這一開全縣先例的扶貧模式受到與會者點讚——阿壩縣整合400萬産業扶貧資金,引進民興食用菌公司,企業出技術包銷售,村集體出勞務管理,貧困戶收益保底、按股分紅,帶動3個村種植雙孢菇26400平方米,今年預計産值370萬元。

  此外,省決策諮詢委員會委員王思鐵表示,四川首創財政投資收益扶貧新模式,設計貧困戶優先股和貧困戶股,這一與産業緊密相關的扶貧探索更加精準。

  全省67個民族地區縣中,57個是扶貧重點縣,成為攻堅主戰場和硬骨頭。民族地區同步小康,農業是頂梁柱,關鍵在精準。“首先摸具體情況,堅持‘一村一品、一戶一業’,編制好分區域分層級農業産業扶貧規劃。”任永昌説,有關部門每年投向貧困縣項目資金原則上達50%以上,省上設貧困地區産業發展基金,重點支援貧困村貧困戶産業發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