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7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工人應有新力量(記者手記)

  • 發佈時間:2015-08-17 10:27: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中國製造”的品質生命線掌握在誰手裏?記者調研的紡織企業越多,答案就越集中——産業工人。

  只要是工業産品,無論設計、材料多麼精緻高端,呈現給市場的成品都有賴於流水線工人的“手藝”。即便是在“機器換人”的今天,機器人也要依靠熟練技術工人的操作、維護與完善。就像人們誇讚“德國製造”時總會提及嚴謹的德國工人,並將他們視作德國製造業長盛不衰的“秘密武器”,中國工人也是“中國品質”的守護者、“中國製造”的精氣神兒。正是勤勞、樸實、拼搏的中國工人,讓我們迅速擺脫了短缺時代,更讓全球民眾享受到物美價廉的日用百貨。

  然而,當“中國製造”的追求由速度、規模轉向品質、效益時,産業工人隊伍卻多少拖了後腿。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用30多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國家百年的工業進程,如何能孕育大量成熟的技術工人?這些年製造企業抱怨“用工荒”,主要是勞動力的結構性短缺,説白了就是成熟技術工人加速斷層:沒有受過系統技術職業教育的農村轉移勞動力,可以從事簡單重復性勞動,卻難以適應專業化、精品化的産業新需求。試想,放下鋤頭進城闖蕩的張二嘎,給自家打傢具恐怕都是“差不離就行”,又何談對技術工藝的“精益求精”?如果未經培訓,怎麼可能完成雞蛋殼般光滑的無縫焊接,剪裁縫紉出可體光鮮的高級成衣?

  優質産業工人青黃不接,不僅影響了中高端“中國製造”的品質穩定性,還成為製造業向數字化、智慧化快速升級中的重要障礙。高檔裝備不會調試,高端工藝難以駕馭,高級工種得出海拜師……這些尷尬伴隨著産業硬體升級而日益突出,亟待解決。

  換言之,産業工人由弱到強,才能提振“中國製造”的精氣神兒。就如《中國製造2025》強調的那樣,應當堅持把人才作為建設製造強國的根本,加快培養製造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技能人才。

  培育技術工人的“後備力量”,得有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德日等製造業強國都有完善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作後盾,其教育模式雖與普通高校大相徑庭,但畢業生在技術型企業招聘中更搶手。技術職業教育更是終身教育,特別是在科技更疊如此頻繁的今天。工人不再是流水線上的螺絲釘,而是創新陣營中的一員。持續的技術教育與培訓才能使技術工人與研發人員獲得一致的創新視野,讓企業創新力量擰成一股繩。

  留住技術工人的“中堅力量”,還得讓他們荷包有錢,臉上有光,提高職業認同感。現在年輕人不願進技校,不願當工人,因為他們既看不到“錢途”,也看不到前途。而德國65%的初中畢業生進入職業教育體系,因為成為“藍領”的平均年薪會比成為“白領”高出1/6。現在我國的一些工人技能大賽多是“自娛自樂”,而日本則是將技術工人當明星包裝,讓企業、工人帶著“日本製造”在電視上展開技術“對決”,不僅推動了跨行業技術交流,也弘揚了尊重勞動的社會風氣。

  提升産業工人素養,是國家的事兒,更是企業的事兒。高素質的技術工人可以通過優化工序、改良工藝為企業創造巨大的利潤空間,被視為製造企業的寶貴財富。像長客股份的“高鐵焊接大師”李萬君,僅一套“構架環口焊接七步操作法”,就為企業節約了3000多萬元。正因為深知工人對企業的意義,德國職業教育2/3的投入來自各大企業,學生上學期間有大量時間在企業進行技術實踐。我們何不借鑒?

  小時候常聽《咱們工人有力量》,那昂揚歡快的旋律訴説著整個時代對工人的無限崇敬。如今提振百姓對“中國製造”的信心,期待咱們工人迸發新力量!(陸婭楠)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