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國寶幫”賣假文物先蓋博物館

  • 發佈時間:2015-08-14 09:32:08  來源:福州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華時

  近年來日益興盛的“國寶幫”,是一個以收藏所謂天價“國寶”的藏家為中心,形成的由制假者、文物販子和鑒定專家組成的利益共同體。如果把倣品贗品誤當國寶,僅僅是收藏玩賞,而不去牟利欺騙,這樣的“國寶”愛好者也是情有可原,但當下的“國寶幫”就像一個毒瘤,以假藏品、假博物館為工具,牟取金錢、土地暴利,不僅危害收藏圈,也帶來權力尋租、利益交換黑洞。

  “國寶幫”成員大起底

  號稱身家幾十億的上海收藏家衛夢強,被稱作是“國寶幫”偶像派大腕,然而在去年11月,媒體曝出衛夢強以涉嫌詐騙被上海奉賢區檢察院批准逮捕。事情起因于衛夢強曾幫收藏者俞某購買的5件青銅器,後來收藏者因真假問題要求退還500萬元投資款,遭到衛夢強拒絕而後報案,由此引燃了“國寶幫”覆滅的導火索。

  此前在2014年3月15日,經俞某提供線索,上海一檔“揭秘國寶幫”電視欄目通過秘密拍攝形式,曝光了衛夢強收藏的數百件天價“哥汝官鈞定”五大窯全部是地攤級倣品。但是衛夢強認為該欄目的報道嚴重敗壞了他的名譽,一紙訴狀將俞某及媒體告到上海市奉賢區人民法院。

  衛夢強向法院表明《國寶檔案》欄目給他做過專題節目,並稱自己是中國文物學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收藏的都是真正的國寶,要求二被告予以公開賠理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失費。不過這場名譽官司尚無結論之時,衛夢強已經因涉嫌詐騙被批捕了。

  隨後“國寶幫”另外一位大腕寧玉新傳來了被警方調查的消息。早在2012年,寧玉新因為質疑北京電視臺《天下收藏》砸了“真貨”,而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被眾多專家指為“造假拙劣”的“青花熱水瓶”,寧玉新則力挺是“真貨”。在贗品充斥的河北雷人博物館冀寶齋閉館整頓之前,寧玉新也是公開為之“喊真”者之一。

  曾有人質疑過寧玉新的文物專家身份,在一些介紹材料中,他擁有一系列炫目頭銜,如“中國高層決策協會文物鑒定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上海社會科學文化經濟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國家收儲協會玉文化協會顧問、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文物鑒定專業委員會首席鑒定專家”等。

  後經媒體證實,這些頭銜中多數都是子虛烏有,或者杜撰,或者篡改,他的一個重要頭銜“中國高層決策協會文物鑒定專業委員會主任”竟然是一家在香港備案的公司。對此寧玉新辯解稱這些頭銜都是別人給加的,他並不知情。據悉,在2014年涉案金額數億的炎黃文交所傳銷案中,寧玉新作為炎黃文交所名譽主席,判決書上只是註明對其“另案處理”。

  隨著“國寶幫”重量級人物浮出水面,這個龐大的收藏群體引來更多關注。他們通常會以一個收藏有大量“國寶”的藏家為中心,形成一個由制假者、文物販子和鑒定專家組成的利益共同體,有些藏家是固執己見以為收藏到了國寶,更多的則是知假賣家,採取精心設計、連環“做局”的方式達到最終獲取名利的目的。

  河南收藏家協會副秘書長袁銀龍認識一位癡迷古玩的某電視臺編導,他買了滿屋子的瓷器,號稱國寶級的汝官瓷,1件就是上億元,他自己竟然收藏了14件。希望有一天能有一位財力雄厚的企業家,具備像他一樣的收藏眼光,來買走他收藏的這些價值不菲的國寶。

  “我身邊就有這樣的‘國寶幫’,他們也是一些很聰明的人,可惜走入了迷途。”袁銀龍説,“他們的自信已經變成了盲目自負,某領導就曾跟我説,我做行政管理,我能做得非常優秀,還出過書,受到過表彰。我現在開始要做收藏了,我一定能做到全國最好。”結果袁銀龍發現他的藏品多為地攤貨,但是對方已經深陷“國寶”幫怪圈,還準備在收藏界大幹一場。

  做局高手是怎樣練成的

  “國寶幫”的進化並非一朝一夕,一些古玩愛好者起初並不全是利益驅動,他們出於對文物的喜愛,而開始在地攤古玩市場中淘寶,結果因為水準不夠,或者是被人誤導而走入歧途,在收藏了一批“國寶”後,卻屢屢被人鑒定為贗品、倣品,備受打擊的他們不願接受事實,以收藏者之間互相認可的方式形成了情感聯盟。

  “你花心血收藏了那麼多古玩,大家都説是假的,你能甘心嗎?這時忽然有個藏家説你收藏的是真的,你是否會出現一種知己的感覺?相互吹捧之下,你就更有信心了,不會認為自己收藏的是贗品了。”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國寶”收藏者説。

  不過這種所謂“惺惺相惜”的友誼並不是關鍵所在,真正讓“國寶幫”氾濫的還是其背後的利益鏈。這個江湖中上演的其實是“擊鼓傳花”的遊戲,每個人既是施害者也是受害者,最早將錢砸進去的收藏者,給新入行的藏家們灌輸歪曲的收藏理論,一級一級地將“國寶”故事演下去。

  由此“國寶幫”形成從低到高不同分層,最底層是入行不深的古玩愛好者,總以為自己撿漏了,手中只要有一件“寶貝”就敢吹噓上億,對於他們來説賣不賣不重要,關鍵是自我心理滿足,享受那種與眾不同的感覺。

  不過當收藏者已經擁有一定量的“國寶”,繳了不少學費,學了些雜七雜八的收藏知識,在全國各地結識了不少同好,了解目睹了一些行規和做局,他們開始有了新的野心,不再滿足於僅僅是分享鑒賞,而希望借藏品獲取任何想要的東西。

  有的“國寶幫”在全國各省市鄉鎮佈下徵集線路,各路送寶人經常絡繹不絕,讓旁人看著十分艷羨,同時媒體宣傳鋪天蓋地,各路專家也紛紛為之站臺吶喊,以打通一條將藏品洗白升值的路徑。

  更高級的玩法是放長線釣大魚,不在乎賣藏品的那點利益,甚至對收藏、對真假都沒什麼興趣,藏品對他們而言只是一種工具。他們會建一座富麗堂皇的博物館,即使裏面的東西全部都是贗品,仍然可以輕鬆地通達地方政要,在當地儼然樹立正面公眾人物形象。然後從銀行貸款,找政府扶持等等原先很困難的事情就變得很容易了。

  將藏品和博物館換成土地資源已經成為一種熱門現象。“我看到的情況就是,有很多博物館跟政府換資源,蓋一個假博物館,然後跟政府換土地資源。現在博物館成為社會的香餑餑了,政府也不一定懂。而且越是假的博物館,規模還越大。”一位業內人士擔憂地表示。

  “國寶幫”的種種做局都離不開鑒定專家,昧著良心的專家和偽專家們則成為催化劑。“有個水準很高的專家説這個‘不錯’啊?”常聽到有收藏者這樣反問説他藏品為假的人。

  有的專家經常用“不錯”、“還好”、“好看”、“少見”、“可以玩玩”、“有點味道”之類的詞語應付,而不是“老的”、“真的”、“清代的”等明確作答,當然如果遇到的是偽專家的話,鑒定也不靠譜。

  實際上,因為收藏圈內種種利益糾葛,多數專家都採取不得罪人的辦法,就是不要輕易否定別人的藏品,哪怕知道是贗品,也別戳破,否則可能得罪一群在圈子裏混的人,給自己引來麻煩,那些拿人錢財與人消災的專家就更不會提出異議了。

  利益交換亂象何時休

  據業內人士估計,“國寶幫”成員有可能已佔收藏愛好者的半壁江山。“國寶幫”現象引發的利益交換、權力尋租亂象,已經不只是藝術品收藏領域的頑疾。“把一堆贗品、破爛捐給博物館,內外勾結,國家的錢就流入了私人的腰包。”一位接觸博物館的收藏界人士張言(化名)説。2013年媒體曝光的河北冀寶齋博物館事件至今還令人印象深刻。雖然冀寶齋後來被撤銷註冊證,閉館整頓。但是人們仍然質疑的是,一個贗品充斥的博物館竟然獲得“重點工程”稱號,何以得到政府每年60萬元的資金扶持?館主多年來收購4萬餘件“古董”耗資數千萬元,錢從哪來?對於村民反映的村委會“打白條”、賣地買古董等問題尚沒有明確結論。

  “這些人最後走向的結局就是騙,花出去的錢怎麼回來?多數人知假賣假,不知者,不多,最終都是為了名和利,卻説是為了國家民族文化傳承。”張言透露,假東西還要捐給博物館,醉翁之意不在藏品,而在於利益交換。“涉及到官員的升遷,一個在職的官員,在他的領導下,有人捐獻了價值不菲的文物,這就是政績。”

  “誰如果説捐贈藏品是假的,領導就不願意了,必須説真,必須説幾十個億上百億,而專家拿紅包,昧著良心説話。”張言説,如此配合,內外勾結,國家的錢沒了,裝進私人的腰包,獎勵發給捐贈贗品的收藏者和促成捐贈的有關領導專家了。

  袁銀龍很痛心地告訴記者,安徽亳州市的一個收藏家,在被三個專家鑒定自己大批藏品都是贗品後,無法面對失敗打擊而自殺了。“他們後來都知道自己收藏的東西是假的,但就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失敗,還要把自己包裝成愛國者,不去騙人的已經算是有良知的了。”

  “這東西全世界存世量可能只有幾十件,但不代表我這裡就沒有啊?我運氣好確實可能買到啊?”經常聽到“國寶幫”這樣反駁。“國寶幫”的偏執在收藏圈也是出了名的。他們一口咬定東西是真的,別人説什麼都聽不進去,專家如果説實話反而被認為是偽專家。

  人若不自欺,何以欺人?從金縷玉衣、漢代玉凳、永樂青花熱水瓶到後來的冀寶齋博物館,這些收藏界的笑話,如果用理智的心態和專業的知識來判斷,就不會陷入“國寶幫”中不能自拔。旅日瓷器收藏愛好者衛曉非曾對比中日收藏者説,中國收藏者越來越缺乏理性,在當下火爆的收藏市場中,尤其需要能真正從內心中本著審慎和負責的態度來對待每一件藏品。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