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讓沙漠開滿鮮花”

  • 發佈時間:2015-08-14 02:32:0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任璐

  遠古時代,猶太人先祖站在以色列的土地上,如果不去仰望藍天,他望向東南西北任意一個方向,看到的只有黃色、黃色、黃色,還有黃色。這個沙漠之國,用佔國土面積2/3的荒漠和戈壁迎接人類的到來。綠色,成了這片土地之上最難描摹的色彩。

  但在數千年以後,現代以色列就用綠色迎接遠方到來的賓客。這些綠色,是城市景觀,是旱作農業,更是家園夢想。農産品自給率達95%,水果蔬菜大量出口,被譽為“歐洲的菜籃子”。從滿目蒼黃變成沙漠綠洲,實現這一農業奇跡的關鍵,是水。而從“旱”到“水”,現代以色列灑下過多少尋求改變的汗水?近日,本報記者隨金正大集團水肥一體化考察團一起,尋訪以色列節水農業。

  “毛細血管”

  對於農業來説,以色列是個天生貧“水”的患者。一半以上地區屬於乾旱半乾旱氣候,除了冬季有少許降雨,其他時候幾乎為零。

  但記者從北部農業區,到中部城市特拉維夫街頭,再往南抵達內蓋夫沙漠,一路探訪,綠色並不稀缺,農業更是發展蓬勃。供養著這一切的力量,並非大江大湖,而是隱藏在植物葉脈之下,數以萬計日夜工作的“毛細血管”——滴灌系統。

  “你可能想像不到,這樣一個滴灌裝置,對水的利用率能夠達到95%以上。”對於這些毛細血管為何能養育出以色列現代農業的疑問,北部城市基布茲Mizra種植園負責人直截了當地説。

  在他經營的大片杏仁田中,每隔一二百米,就有用柵欄圍起來的滴灌控制裝置。水和水溶性肥料在那裏充分過濾之後,經溶解加壓,進入輸水幹管,再分流到田間無數的滴灌管線。最後一站,是管線一側的滴頭。它將水分和肥料直接輸送到植物根部。“就像靜脈注射一樣”,灌溉效率得到空前提升。

  作為節水農業的精髓,滴灌技術最早發端於以色列。早在上世紀50年代,以色列首任總理本·古裏安就提出“讓沙漠開滿鮮花”。1962年,以色列農藝師斯邁哈·博拉斯發現自家花園一角,有一片植物長得格外茂盛。仔細觀察後,他意識到一條澆花用的水管上有一處微小的破損,從中不斷滲出的水滴,滋潤了植物根部。受到啟發後,他與兒子一起聯手,由他構思灌溉的總體佈局,兒子製作滴頭,最終發明瞭滴灌技術。

  由於節水增效優勢明顯,滴灌技術得到以色列政府的重視,各種研究和經營機構也應運而生。得益於這項技術,在短短50多年間,“先天不足”的農業成了以色列的支柱産業之一。農業生産效率提升了5倍,領跑整個中東地區乃至全世界。

  精準對接

  “僅靠這麼細的一根管道,如何才能實現精準滴灌?”一路上看過大小、顏色、流速各不相同的滴灌管道後,考察團成員之一、來自山東高密的戴清義提出疑問。

  這正是以色列節水農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毛細血管”固然重要,但將它精準對接上需要輸水的“器官”,一切才能變得有價值。

  為了尋求答案,考察團前往全球第三大滴灌公司瑞沃樂斯的生産車間。在那裏,疑問可以得到解答。車間內,打孔、壓槽、組裝……一個直徑約2釐米的滴頭內鑲貼片,需要十幾個機器手共同完成。整個工序就像為水流設計一個迷宮,讓它在貼片內不斷繞道、轉彎,從而控制流向和流速。

  保障整套系統的完美運作,除了這個微觀設備,更大的智慧來自於整個滴灌裝置的電腦控制系統。架設在管道上的感應器,內置電腦晶片,能不間斷地監測土壤和植物乾濕度和酸鹼度的變化,自動調節滴灌時間和水量。“如果一棵植物一小時之內需要100滴水,它絕對不會滴101滴。”瑞沃樂斯公司産品經理RafiGolan展示出滿滿的自信。

  考察團的車子一路南下,穿過一片無人地帶,土地越來越貧瘠,最後抵達沙漠腹地的Arava谷地。在這裡,可以實地見證自動滴灌系統創造的農業奇跡。

  Arava谷地,每年降雨量只有3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3000毫米,缺水缺到極限。土壤表層淺薄乾燥,下層則是厚厚的黃沙。上世紀50年代,第一批以色列人來此拓荒。為了建造良田,他們在黃沙上挖出30X30釐米的溝槽,往裏面填埋堆肥後再覆土,灌溉用水則取自1500米深的地下井,以此改良惡劣的自然條件。

  如今,科技之力將此打造成以色列南部重要的農業生産與實驗基地。盤繞在滴灌管線之上的沙漠溫室成了最具標誌性的符號。溫室種植的蔬菜花卉,不但“穿”著滴灌管道,而且“戴”上智慧感測器,嚴格按照作物生長需要給水給肥,全程由電腦控制。

  Arava研發中心負責人BoazHur?witz驕傲地介紹,Arava只有500多農戶,卻將生産的60%新鮮蔬菜和10%鮮花出口到歐洲、美洲。而以色列冬季出口蔬菜中,70%都來自Arava。

  學習樣本

  現有的成就並不能滿足人們對改造家園的極致追求。前沿科技成果,創造性的解決方案,聯接著人類對於未來農業的熱情、夢想。觀察這些的絕佳窗口,就是在特拉維夫舉辦的第19屆國際高科技農業博覽會。

  博覽會上,炎熱氣候下也只需要很少水的種子、內置生物過濾器的水迴圈系統、收集雨水的田間便攜裝置等科技成果一一亮相,不斷吸引著考察團的注意力。一些始創公司不但有專門的創新館展位,而且會獲得公開介紹公司産品的機會。而在創新館的海報上,則用英文赫然寫著“農業是我們的文化(Agriisourculture)”。

  值得一提的是,借助博覽會平臺,中以農業合作開始吸引越來越多的目光。此次參展的中國企業之一金正大集團就帶來了兩個任務,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中國的緩控釋肥、水溶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産品,另一方面積極尋求與以色列水肥一體化公司合作。

  “中國的農業科技儘管有了很大進步,但與以色列相比還有差距,中國的農資企業有責任將先進的農業科技,尤其是滴灌技術、水肥一體化技術帶到中國並大力推廣開來。”金正大集團董事長萬連步説。

  與此同時,金正大在中以交流合作方面率先發力。6月28日,中國與以色列全方位合作的30萬噸水溶肥項目,在山東省臨沭縣正式投産,金正大集團與以色列利夫納特集團、以中農業交流合作中心簽訂合作協議。自此,10個中以現代農業示範園建設、100個農化服務中心建設、1000名農藝師培訓、1萬個農業試驗田建設、10萬名農業示範戶培育五項中長期項目正式展開。

  山東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張民認為,如果中國引入滴灌設備,糧食産量一定會增加。“但在引入技術的時候也要考慮本土化的問題,因為我們的氣候以及國情比較複雜。”

  “不能單純地引進技術,而是要看重技術背後的文化理念。”中國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吳文良説,“以色列人對待技術的態度是精益求精,要想讓如此精細的設備在我國落地生根,還要著重培養意識和習慣。”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