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看紹興農業如何闖市場

  • 發佈時間:2015-08-14 02:31:5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蔣文龍朱海洋

  最近記者在浙江紹興市採訪發現,這個民營經濟十分活躍的地區,近年來通過生産要素的集聚、産業結構的調整、經營主體的培育、産業鏈條的延伸等一系列探索與實踐,找到了破解小農經濟與大市場之間深層次矛盾的途徑,農業市場化程度明顯高於其他許多地區。

  生産要素集聚,解決“種在哪”的問題

  紹興為魚米之鄉,農業資源卻十分緊缺:每人平均耕地不及全國平均水準的一半,且多為丘陵山地,後備土地資源極為有限;境內雖河多湖多,但水資源仍然缺乏。資源的禁錮,倒逼著紹興農業往集約化、高效化、生態化發展。

  另一方面,紹興工業化起步較早,下轄的六個縣市區,個個經濟實力雄厚,皆入選全國百強縣市。相對而言,農業生産比較效益低下,因此,紹興農民紛紛“棄農從工”。如何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縮小城鄉差距,成了橫亙在紹興“三農”面前的嚴峻命題。

  紹興的耕地不僅少,還很分散,這种經營體制下,小農戶在對接市場時,自然交易成本高且風險大,因而更傾向於自給自足的生産方式,導致一直以來,農業的分工發展和市場化進程十分緩慢。

  土地分散經營這個根本性問題不解決,農業的市場化與現代化就無從談起。

  1994年底,紹興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全市開展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的建設。一年後,越城區東湖鎮獨樹村的園區試點拔地而起,這是浙江首個現代農業園區。

  在要素的集聚過程中,首先就是土地的流轉問題。起初農民進廠務工,也有將家中閒置土地,或委託、或轉租交由他人耕種,但由於流轉雙方資訊不對稱,一來交易成本居高不下,二來土地仍難以集中連片,且因疏于規範管理,期間糾紛不斷。

  針對這一情況,紹興開始在全市範圍內,分縣、鄉、村三級建立土地流轉服務機構,農戶想流出土地,只需找到就近的服務站,在這裡可享受所有服務,解決後顧之憂。這些仲介機構則會統一將土地發包給經營主體。

  土地的連片流轉,為園區的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在此基礎上,紹興將資金、人才、科技、設施等要素集聚於此。

  2010年,浙江做出重要決定,將“糧食生産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作為今後一個時期現代農業的主平臺,方式就是引入工業園區的建設模式,集聚各個生産要素。這與紹興市多年來的實踐與探索不謀而合。浙江首次“兩區”現場會就選擇在紹興的諸暨召開,向全省輸出了“紹興經驗”。

  近年來,紹興市還將菜籃子工程、茶葉強市建設、森林休閒旅遊等,與農業園區建設有機結合,將80%以上的項目資金、70%的新增流轉土地注入園區平臺,農業園區成了全市發展現代農業的總抓手。可作為佐證的是,紹興六成以上的農業産值,出自全市503個農業園區。

  産業結構調整,解決“種什麼”的問題

  農業園區的打造,使得資本、人才、技術、管理等産業要素,在地域和空間上得以高度集合,解決了“種在哪”的問題。但要發揮農業生産的比較優勢,産業集群的打造還有重要一環:即産業的集聚。

  2003年底,紹興專門出臺規劃,確定優勢産區,明確主攻方向和建設重點,集中力量重點培育;在這一輪規劃結束後的2008年,紹興市政府再次發佈《關於加快發展農業主導産業的意見》,明確提出以綠色消費、市場需求為導向,做大做強茶葉、蔬菜、水産(珍珠)、畜禽、花卉、幹鮮果和竹木等七大主導産業。

  在具體措施中,紹興市提出,整合特色産業基地、農業産業化、農業綜合開發等資金,集中力量培育一批特色優勢産業強縣強鎮,加快形成農業“塊狀經濟”發展格局。

  記者採訪發現,紹興每個主導産業的背後,都有一大批帶動力極強的農業龍頭企業,以全市1123家農業龍頭企業為例,分佈于七大主導産業的有942家,佔比達84%。這些農企以各主導産業基地為依託,內聯農戶、外拓市場,自身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帶動整個主導産業由弱變強逐步衍進。數據顯示,到去年底,七大主導産業産值239億元,佔全市農業總産值的比重超八成。

  産業的集聚,還帶來了專業市場的建設與提升。過去,農産品由於産銷不對稱,常導致滯銷或賤賣,而專業市場的打造,可大大提高生産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同時作為資訊的集中港,解決了農産品銷售這一致命問題。

  以紹興的珍珠産業為例,集群化發展後,諸暨的山下湖鎮依靠園區化、集聚化、項目化,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紐帶,一大批養殖企業、珍珠企業、仲介機構等相互配合,打造成了整個珍珠産業的高地。如今,紹興的淡水珍珠産量佔據世界的七成多。

  龍頭企業與合作社攜手,解決“誰來種”的問題

  農業集群作為小生産對接大市場的一種有效形式,其優勢來源於集群內生産者可通過對外部經濟和經營主體的聯結,實現經濟效益的提升。這其中,經營主體是核心,紹興的經驗在於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

  到目前為止,紹興共有近3000家合作社,在縣級以上規範化合作中,絕大多數實行標準化的生産,這為農業技術推廣與落地、産品品質的監管、品牌創建等,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但畢竟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多為某個專業或環節的合作,功能單一,實力有限,尤其是由於資金、技術上仍顯短板,在農業與二三産業之間存有嚴重的“脫節”問題。但紹興的工商企業十分發達,在工商資本進入農業後,這一“脫節”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

  對於種子種苗、高標準設施農業、精深加工、流通等適合企業化經營的領域,工商資本具有天然優勢,是普通農戶和家庭農場幹不了或幹不好的業務。紹興的做法就是:在這些領域為工商資本的進入,打開方便之門。

  浙江飛翼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其流轉而來的7000多畝土地,幾年前還是一片荒蕪,這裡的農戶為了土地不拋荒,都免費贈與他人種植。但“飛翼”投資後,僅每畝土地租金,農戶每年就有800元收入,另外若在這裡務工,還有另一筆可觀的工資性收入。

  2013年,“飛翼”與當地兩家專業合作社簽訂利益聯結合同,由公司提供種苗、技術、投入品等,農戶按照公司制訂的規程生産,只要滿足産品收購標準,所有産品由公司收購。今年,為保障農戶收益,“飛翼”還探索股份制模式,在保證農戶土地流轉收益不變的基礎上,再按流轉面積折成股份分給農戶。

  截至目前,紹興共有1123家農業龍頭企業,這些企業的發展,既實現了農産品的商品轉化增值,又將農戶、基地以及終端市場三者牢牢捆綁。紹興市農業局總農藝師馬芹標認為,合作社雖規模不大,但體制靈活,在促進農戶組織化、帶動農民增收方面功不可沒;農業龍頭企業雖實力強、規模大、市場資訊靈通、銷售體系健全,但必須建立可持續發展機制。兩種模式,將分散經營的小農戶和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聯結,在紹興並非競爭關係,而是相輔相成。

  三産融合,解決“怎麼賣”問題

  現代農業的本質特徵是市場化,最終是市場行銷的問題。因為生産固然重要,但如果連銷售都無法解決,還談何現代化?對此,紹興的解決方案是,抓住經濟社會發展的趨勢,以“三産融合”的理念推進行銷工作。

  紹興市副市長馮建榮認為,紹興農業的最大特點是市場化,即市場需求什麼,農民就生産什麼。關鍵在於建立系統可控的價格體系,以及完善的行銷渠道體系。因此他認為,將産業鏈、價值鏈等現代産業組織方式引入農業,通過一二三産業的融合互動,將農業由單純的農作物生産,向農産品加工和流通及休閒服務業等領域交融發展,使産業鏈得以延伸,才能提高農業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

  受土地與勞動力緊缺等現實所迫,上世紀90年代開始,紹興農業便踏上“走出去”之路,並提出“四外並舉”,即:外建基地、外向創匯、外引資金、外拓市場,而將中間的核心加工環節留在本地。因此,可以説,紹興農業是基地和市場“兩頭在外”的加工農業。

  經濟社會的發展,讓紹興農業看到了新的希望,這就是附著在種養業上的休閒旅遊功能。紹興下轄的上虞區,所産水果多而散,以往果農總為銷售犯愁,自從該地提出“四季仙果之旅”後,依託現代農業園區,融入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人氣飛漲,不僅解決了賣難問題,還引來無數人前來採摘遊玩,帶動了地方服務業的大發展。

  如今,像上虞一樣,紹興農業紛紛通過“三産融合”“吸金”,幾乎每一個特色産業都與二三産業攜手。從種養到加工,再到旅遊行銷一條龍,既促進了銷售,又提升了品牌文化,實現了産品溢價。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