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銀攜手打破涉農信貸瓶頸
- 發佈時間:2015-08-11 05:44:49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對於農業中的小微企業和中等以下的貧困農戶,資金是其生存和發展的大難題,這就要求“三農”金融服務的提供者持有保本微利的理念。
“三農”作為實體經濟的薄弱環節,迫切需要得到金融活水灌溉。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創新涉農貸款擔保或抵押方式的創新,引導更多資金扶持“三農”做大做強,具有現實意義。
精準之外廣修渠
今年以來,國家繼續對金融支援“三農”實施定向調控措施。2月,中國人民銀行對小微企業貸款佔比達到定向降準標準的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額外降低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對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額外降低準備金率4個百分點。4月,中國人民銀行對農信社、村鎮銀行等農村金融機構定向降準1個百分點,並下調農村合作銀行存款準備金率至農信社水準;對農發行額外降低存款準備金率2個百分點;對符合審慎經營要求且“三農”和小微企業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商業銀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6月,在前期降準的基礎上,中國人民銀行將大型商業銀行和財務公司也納入到定向降準的範圍,對“三農”貸款佔比達到定向降準標準的城商行、非縣域農商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對“三農”或小微企業貸款達到定向降準標準的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外資銀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
“這些精準政策的實施,為上半年涉農信貸的穩定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業內人士稱,展望下半年,新業態、新改革和新轉變將為“三農”和縣域經濟金融發展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農村金融面臨的結構性風險和整體經營壓力也將凸顯。
鋻於此,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表示,要跳出現有的信貸結構,拓展思路,盡可能多地提供可以減少“三農”支付本金和利息的融資方式,進行多層次、多渠道的融資體系建設。
用好政府這只“手”
“在實體經濟的薄弱環節加強政府和財政的支援力度非常必要,這也是聯合增信、共保基金等模式在信貸支農領域裏普遍運用的一個原因。”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杜曉山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觸及了“三農”融資難、融資貴這一“痛點”,真正幫助了“三農”發展。杜曉山認為,對於農業中的小微企業和中等以下的貧困農戶,資金是其生存和發展的大難題,這就要求“三農”金融服務的提供者持有保本微利的觀念。而只有加大政府在中間的扶持力度,這種觀念才可持續下去。
其中的重要環節就是增信系統的建立。不久前,財政部、農業部、銀監會三部門出臺了《關於財政支援建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的指導意見》,建立由財政支援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只有政府和市場各自發揮作用並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解決實體經濟薄弱環節的融資難題”,業內人士表示,金融機構要加強與各級政府的溝通和合作,推動地方政府設立政策性擔保公司、風險補償基金等,進一步加強政府增信模式的應用,建立風險緩釋機制,有效分散業務風險。
增信環節下功夫
山東省財政廳與金融機構創新推出“融資增信”貸款模式以來,截至2015年6月底,山東省各級財政共投入資金2.84億元,其中省財政2.14億元,市縣財政配套投入7000萬元。目前,36個融資增信業務試點縣已有33個縣啟動放貸,合作銀行也從最初的兩家擴大至所有銀行,累計向375戶農業經營主體發放優惠貸款2.9億元。
中國農業銀行山東省分行行長益虎認為,融資增信解決了農民貸款缺失實物抵押的難題,是創新支農投入機制的嘗試。“在增信對象選擇上,突出了對中小型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的支援傾斜,實現了農村新型經營主體、財政與銀行三方共贏。以農行山東分行融資增信業務為例,目前已在25個縣域支行推開,發放貸款1.4億元。”
事實上,類似的模式也出現在其他地區的信貸支農領域裏。比如,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河北省承德市分行緊密結合當地實際,加強與政府和各職能部門的合作,積極探索實施了農業小企業貸款“聯合增信”的模式,即由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推薦項目、農業政策性金融擔保中心擔保、農發行獨立審貸,從而搭建融資擔保與聯合增信的平臺,發揮政策性銀行的引導支援作用。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