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接力不鬆勁
- 發佈時間:2015-08-11 02:29:40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白鋒哲張振中樂明凱
巍巍武陵山不會忘記,有一份莊重承諾,是30年如一日,“農民不脫貧,幫扶不脫鉤”;悠悠清江水不會忘記,有一種真心實意,是與基層打成一片,行業扶貧,碩果纍纍。
1986年起,農業部在剛剛成立3年的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開展定點對口幫扶,保溫飽、建基地、編規劃、扶産業;進入新世紀後,農業部“一諾十年,再諾十年”,一屆接著一屆幹,“給感情、給政策、給支援、給幹部”;30年來,農業部已先後派出114人次在恩施州扶貧挂職,共投資恩施州各類農業項目400余個,中央財政資金38億元,到恩施州對接工作的幹部近千人;如今,幫扶接力棒正握在第十批工作組馮忠澤、黃海、郭君超的手中……
“這些挂職幹部接地氣,工作作風很紮實,好比一根根政策先知的天線,為外面了解恩施打通了一條條通道,為恩施州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恩施州委書記王海濤表示,恩施州是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武陵山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所屬8個縣市均是國家級貧困縣市,建檔立卡的絕對貧困人口達92萬人,大多數集中在深山區、高寒區,難度大,任務重,請求農業部繼續支援幫扶。
“挂職幹部就是要在有限的時間做更多有價值的事情。”農業部第十批定點扶貧聯絡工作組成員、恩施州委常委、副州長馮忠澤已先後在恩施挂職兩次,有很深的恩施情懷,在他看來,“兩年挂職時間,既要做好扶貧聯絡工作,又要圍繞當地黨委政府工作重點,主動作為,在恩施打好扶貧這場硬仗。”
“工作組就是我們的智庫”
——提建議,做推介,協調聯絡,確保中央惠農政策落地
恩施享有“世界硒都”美譽,也肩負著生態保護和脫貧奔小康的雙重任務。
在農業部工作組的支援幫扶下,恩施州已建成特色農業基地500多萬畝,有全國最大“富硒”茶基地,有湖北省最大的高山蔬菜、魔芋、馬鈴薯基地。
恩施州委副書記、代理州長劉芳震説,第十批工作組來到恩施後,經常深入一線調研,為州委、州政府在現代農業發展等方面的決策參考提供了很多有價值的依據,還持續為恩施搭建了一個對外宣傳推介的平臺。
以茶葉為例,恩施全州茶園面積120萬畝,大小茶企1900多家,幾乎一企一品牌,不少都在打富硒牌。規模有了,下一步怎麼辦?工作組根據恩施州委、州政府有關茶葉品牌建設的總體思路,積極參與謀劃整合資源。
“工作組就是我們的智庫,在‘恩施硒茶’這個公共品牌打造上傾注了心血。”恩施州農業局局長黎華輝介紹説,2014年5月,在工作組的直接推動和操辦下,來自州域公共品牌“恩施硒茶”旗下的46家茶企攜500多個産品抱團亮相京城,參加“2014北京·恩施硒茶博覽會”,簽約金額達10.377億元,助推了茶産業快速升級。
恩施有近2000年的種茶、制茶史,孕育了深厚的茶文化,又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工作組建議,茶産業提質增效體現在打好生態牌、富硒牌、土苗文化牌,應結合美麗鄉村建設,以茶促旅、以旅帶茶,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恩施市屯堡鄉花枝山,位於旅遊景點恩施大峽谷入口附近,常年白雲未散,花枝茶合作社理事長劉中山説:“以前只知道把茶種好、制好,在工作組啟發下,知道把茶故事講好、把茶賣好也很重要。”芭蕉侗族鄉戽口村,是2013年農業部評選的美麗鄉村,特色民居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村支書肖孚雲説:“農業部工作組多次前來調研,給出了很多好意見,村民們對於把茶産業和鄉村遊結合很有信心。”
一年多來,工作組積極協助恩施州做好國家級農業項目的爭取和落實工作;積極聯繫媒體,大力宣傳推介恩施特色農業、生態富硒、旅遊資源、鄉土人情、風俗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工作組的促成下,8月15日,1億元的“郵儲農業貸”即將實施,主要向茶産業和畜牧産業鏈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
“大到金融貸款,小到種羊選育,工作組幫了很多忙”
——扶典型,引龍頭,發揮優勢,推動草食畜牧全産業鏈
“大到金融貸款,小到種羊選育,工作組都幫了我很多忙。”建始縣紅岩寺鎮龍騰種羊繁殖基地負責人姚由成談起工作組做的實事,滔滔不絕。
2014年3月12日,姚由成清楚地記得這個日子,如果不是農業部工作組到他場裏調研,第二天他就準備去養豬。“後來,工作組給我分析了市場形勢,生豬産業在本地基本處於飽和狀態,市場價格低迷,如果飼養本地純種山羊‘恩施白山羊’會更有優勢,馮州長他們是專家型領導,我信。”姚由成説,在工作組的指導下,現在他是像養寵物一樣圈養著這些寶貝種羊,吃的是“壓縮餅乾”顆粒配方飼料、喝的是富硒山泉水、拉的農家肥賣到1200元/噸,還註冊了商標。如今,已發展到年出欄5000隻種羊的規模,帶動周邊200多位養殖戶開始養羊。
“農業部工作組在畜牧産業方面的幫扶沒有間斷,他們走遍了山山水水,深入到養殖戶的豬欄牛欄。”恩施州畜牧局局長肖家魁介紹説,“畜牧業是恩施農民脫貧致富的骨幹産業,2014年,全州年出欄生豬500萬頭,畜牧業産值過百億元。工作組幫我們理清技術路線,更新觀念,確定方向,支援開發草食畜牧,推動了畜牧業全産業鏈的發展。”
“從種一棵牧草到加工成牛肉乾上餐桌,農業部工作組都在幫忙出主意。”恩施市盛家壩鄉黨委書記付定平説,黃牛産業是當地的傳統,老百姓過去用牛耕田,現在開發食品,工作組來這裡開了好幾次專題會,為當地爭取到了南方草場建設項目。
2007年就和農業部工作組結對的咸豐縣高樂山鎮白水壩村養殖戶陳家權兩口子是殘疾人,每批挂職幹部到咸豐後都會去探望幫扶,如今他們家已年出欄100多只山羊,年收入近10萬元,還帶出來幾個徒弟發展山羊養殖。
“對於能幹的鄉土人才,工作組都是強化針對性培養,組織他們赴山東青島、濱州和湖南湘西等地考察草食畜牧業發展,學習當地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管理經驗。”工作組成員、恩施州農業局副局長郭君超説,按照州委、州政府引進龍頭企業的要求,工作組還積極協調促成中牧集團與州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現在已進入投資項目對接策劃階段。
“能看到幫扶戶的笑容就是最大的動力”
——扶真貧,真扶貧,科技支撐,增強定點扶貧內生動力
6月14日,馮忠澤在微信朋友圈發了一條資訊:“扶貧聯繫點,93歲老奶奶,4個月內3次見面,終於見到了笑容,政府出資推倒危房重建新房,馬上就可以入住了。祝老人晚年幸福,也為縣鄉幹部的執行力點讚。”工作組常説:“能看到幫扶戶的笑容就是最大的動力。”
這位老人是利川市汪營鎮井壩村的極貧戶,僅靠低保度日,還要照顧一個53歲沒有勞動能力的兒子,之前家裏住的木屋是危房。工作組來此調研後,立即和當地政府緊急商量幫扶措施,現在給老人原地修建的磚房即將落成,後續生活保障措施也已到位。
恩施山大人稀。工作組認為,要讓貧困地區從根本上脫貧,還是要靠科技。
“農業部30年科技扶貧恩施最大的成果,就是打造了具有山區特色、影響帶動力強的州級農業科技創新平臺。”曾在農業部上挂工作過的恩施州農科院院長李衛東介紹説,每一個産業落地都需要本地科技人員的支撐,在農業部的支援下,恩施州農科院對南方馬鈴薯和聚硒植物等特色農業科技研究都走到了全國前列,建成了武陵山區一流的分析檢測中心,進入全國涉農科研機構百強,最終脫貧離不開當地自身的科技力量。
“感覺工作組是真扶貧,有些貧困村我們當地的幹部也很少去,工作組卻走到了。”咸豐縣政府調研員曾慶國是個“本地通”,他説,自從農業部工作組成員黃海挂職咸豐縣委常委、副縣長後,兩人一起走了很多地方,帶著饅頭乾糧下鄉是常有的事。
一年多來,第十批工作組積極推進落實農業部相關單位定點扶貧恩施州的協議,爭取幫扶支援,邀請專家到恩施,舉辦專題培訓班,現場解疑釋惑,傳授新理念和新技術,指導基層一線工作人員。採訪中不少農技推廣人員都表示:“在工作組的協調幫助下,我們得到很多培訓考察的機會,這讓我們提振了信心,開闊了視野。”
恩施州委副書記董永祥表示,相信在農業部的連續支援下,一定能推動恩施州與全省、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