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建築師張利:力求冬奧會場館“人工干預最小化”

  • 發佈時間:2015-08-10 01:30:39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曉軍)地道的英語,嚴謹的陳述,7月31日的吉隆坡讓張利成為北京申冬奧代表團中頗受關注的一員。8月6日,他在接受記者釆訪時坦言:高度集中、節儉、可持續是《奧林匹克2020議程》的核心,2022年冬奧會將有機會向世界證明,在中國這個人口密集的國家,可持續發展對於城市建設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推動。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張利,是申冬奧代表團工程規劃技術部的負責人。“人工干預最小化”是他時常與團隊探討的問題,現在冬奧場館規劃正是朝這個方向努力的結果。

  “冬奧場館設計的三個原則已經越來越明確:1、賽後賽時同樣重要,某些場館甚至更重視賽後的利用。2、所有雪上項目的場館今後將成為我國冬季項目訓練基地,如雪車雪橇,跳臺滑雪和高山滑雪等。在夏季則作為旅遊和戶外運動的場所。3、現在修建的與競賽有關的非賽道設施,如媒體中心、看臺觀眾席均被設計成臨時建築;冬奧會後,替換它們的將是永久性的、服務於大眾需求的運動設施,如專業賽道旁預留的場地,在冬奧會後會建造20米、40米等小跳臺和距離更短的普通賽道,供滑雪愛好者使用;還會增加停車、接待、更衣等配套設施。”張利説。

  外界對於人工造雪存在著很多誤區。張利認為,上世紀90年代末期,即使自然降雪量豐富的地區,人工造雪已是比賽中不可少的一部分,因為人工製造的雪,更符合比賽要求,對運動員更安全;人工造雪技術,是一種水分子迴圈過程,本身對環境沒有污染;在張家口等地人工造雪的用水量,佔當地供水量的比例最高不到1%,不會影響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用水。

  對張利來説,申冬奧的工作已畫上句號,但對人與自然、建築與環境和諧共存的追求並未停止。如今,張利和他的團隊正投身潘家園市場改造、小城鎮建設等工程,探索“用非技術的方法向可持續性城市轉移”。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