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土壤品質關係糧食安全

  • 發佈時間:2015-08-08 06:00:1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 7月28日起,本報“一線調查”版連續三天刊登關於土壤治理的深度調研報道,在讀者中引起廣泛關注。近期,本報編輯部收到一些土壤治理行業讀者來信,充分肯定該系列報道。他們表示,土壤品質關係到糧食安全,必須加強土壤污染防治與修復,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生病”的土壤長不出安全的糧食

  讀了《經濟日報》刊登的關於土壤治理的深度調研報道,我感到十分及時和必要。作為一名農技員,我深知土壤對於糧食生産的重要性。

  近年來,我在工作中發現,不少農田患上了“慢性病”。一是由於過度依賴化肥、農藥,造成農田板結、土壤肥力下降;二是許多農民將用過的農用地膜碎片隨意丟棄,破壞了土壤的原有結構,使土壤失去保水保肥特性,還嚴重影響了土壤的透氣性和上下疏導水分的能力;三是一些農藥包裝袋被農民隨手丟在田地裏、溝渠中,包裝袋上殘留的農藥,對水土造成了污染。一些農民反映,過去種地,只要多施肥、勤澆水,莊稼長得就好。這幾年,一樣地施肥、打藥,卻總感覺水稻、玉米生長後勁不足,品質也不如以前了。

  生了病的土壤,無法長出安全的糧食,要治療土壤“慢性病”,需要科技開藥方。一是要轉變重用地輕養地的傳統觀念,加大有機質農家肥的施用量,努力提高農田土壤肥力。鼓勵産糧區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建立綠肥留種基地、推廣無公害綠色食品示範點;重點推廣“種糧家庭農場+養豬合作社+沼氣大戶”和“養豬合作社+沼氣合作社+種糧食家庭農場”等生態發展模式,改善耕地水田土壤結構。

  二是要讓農田吃上“營養套餐”。農業部門定期派農技人員走村入戶,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開出科學種田的“處方”。同時,有條件的地方可在鄉鎮一級建立土壤諮詢診點,選派一些專業技術人員,指導農民科學選種、科學施肥、科學管理,積極引進先進農業實用技術,從而提高種田的效益。

  (江西省九江縣經濟技術開發區農業綜合服務站 周仕鑷)

  推廣新型肥料提升耕地品質

  7月28-29日《經濟日報》“一線調查”版刊發《治療黑土地“貧血症”》、《挽救黑土地的吉林“藥方”》,記者通過深入調研,向人們直觀展示了我國東北黑土地品質的下降的現狀以及所採取的相關保護措施。相信該系列文章對於推動探索保障糧食生産能力和耕地資源環境,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化肥施用過量,是造成我國耕地品質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與傳統肥料相比,新型肥料、土壤調理劑等産品可減少化肥用量、提高養分利用效率,從而減少化肥施用過量對耕地品質的破壞、對環境的污染。我們公司開展的關於緩控釋肥和水溶肥的試驗結果表明,緩控釋肥可提高肥料利用率10個百分點以上,水溶肥及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應用可使肥料利用率提高約20個百分點。近期,農業部《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工信部《關於推進化肥行業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分別提出了到2020年我國化肥用量零增長、新型肥料用量比例從目前的10%提升到30%等目標。但推廣新型肥料、提高耕地品質工作時間長,投入大,投資回報率低,還需要國家政策和重大工程多層面的支撐。

  一是建立健全耕地品質保護制度與法規。完善耕地建設的補償機制,實現頂層設計、全面規劃、科學管理和強化保護耕地資源的目的。同時,制定和完善耕地品質標準體系,建立耕地品質評價和監測預警體系等長效機制,確保耕地品質持續有效提升。

  二是加大財政支援力度,組織實施重大工程。農業部今年投入45億元開展了耕地品質保護與提升、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湖南重金屬污染修復等重大項目,建議國家繼續加大財政投入,從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保水保肥、控污修復等不同層面,擴大耕地品質保護與重大工程項目實施範圍。

  三是擴大新産品新技術補貼範疇,促進其推廣應用。國家應擴大對緩控釋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應用的補貼範疇,加強水肥一體化技術、化肥深施的農機農藝結合技術、秸稈還田技術等化肥減施增效技術與方法的應用,建立輕簡、高效、操作性強的綜合技術模式。

  四是加強農民培訓力度,保障科學施肥技術推廣應用。引導農民科學施肥,是實現化肥減施和耕地品質提升的重要途徑。政府部門應加強農企對接,通過政府購買等方式引導企業建立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農化服務水準,促進科學施肥技術的應用,以促進我國耕地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金正大生態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陳宏坤 張 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