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草場綠了 牧民富了

  • 發佈時間:2015-08-08 05:59:39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夏季的哈勒景鄉草原上,牛羊漫山遍野。“今年哈勒景牧民向夏季草場轉場的時間比往年晚了15天,海北州海晏縣作為草原生態績效管理試點縣之一,今年第一次做到按規定時間統一轉場禁牧。”青海省海晏縣農牧局草原站站長楊有武説。

  青海脆弱的生態系統決定了推進生態文明具有特殊的艱巨性和複雜性。2011年青海省啟動草原生態機制,4年來,在實施過程中,一系列問題凸顯出來,如禁牧減畜過程中國家補償標準與草原實際産值間存在差距、牧民追求牲畜數量的傳統觀念與履行禁牧義務和草畜核減之間存在矛盾等,這些問題需要不斷深化改革來解決。

  實施補獎機制政策,關注度高,涉及面廣,政策落實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草原牧區可持續發展和牧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為此,青海結合實際,細化草原生態補償獎勵績效考核辦法,趟出一條減畜不減收,草原生態惡化態勢得到扭轉的雙贏之路。

  2014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將剛察縣作為績效管理試點縣,試點方案中要求,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獎資金與禁牧減畜、草畜平衡管理掛鉤,健全草原監理監測體系和核查監管機制,完善扶持後續産業發展的配套政策措施,探索建立規範的績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保護草原生態環境,促進草原生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確保實現禁牧不禁養、減畜不減肉、牧民收入不下降的目標。同時將禁牧減畜納入村規民約,充分發揮牧民群眾監督作用,建立起民間互相監督、互相約束的監督機制。其中明確,推行“四個掛鉤”:即補助資金與禁牧工作掛鉤,獎勵資金與草畜平衡工作掛鉤,管護員職責履行與績效工資掛鉤,生態保護效果與州縣政府年度目標考核掛鉤。

  剛察縣作為試點縣,將績效管理列入縣、鄉政府重要議事日程,成立了工作實施小組,通過走村串戶宣講和召開績效管理試點工作群眾大會等,宣傳實施草原補獎政策績效的長遠意義,增強牧民參與試點工作的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在主要牧道設立禁牧檢查站,抽調鄉(鎮)人員分組集中進行專項清查和發揮各村草原管護員的作用,勸返要進入禁牧區放牧的牧民群眾。

  禁牧後,剛察縣與青海大學合作,實踐、推廣藏羊“兩年三胎”、牦牛“一年一胎”、“羔羊早期斷奶”、牦牛全舍飼養殖等高效養殖配套技術,以解決草地放牧繁活率不高、飼草緊缺和超載的問題,全縣60%的牧民開始利用補飼減輕天然草場壓力,改變靠天養畜的局面。同時,以“專業合作社+牧戶”的方式,進行後續産業基地建設,大力發展以畜産品加工、飼草料加工、旅遊觀光等為中心的後續産業,轉入到第二、三産業生産,提高牧民轉産收入,減輕對畜牧業的依賴。

  在剛察縣試點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礎上,青海今年將生態績效考核擴大到全省6州9縣牧區,開展大範圍績效管理。

  黑河源頭的祁連縣擁有1764萬畝草原,從2011年起,全面實施了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全縣511萬畝夏季草場實現禁牧,1041萬畝草場實現草畜平衡。草原生態補獎和基礎建設的加強,使祁連縣草原生態環境得到逐步恢復和改善。近兩年第三産業快速發展,旅遊業人數倍增,“牧家樂”等迅速興起,促進了牧區經濟結構多元化發展。

  在海晏縣農牧局草原站,記者拿到一份海晏縣甘子河鄉人民政府鄉長公保才旦與該鄉托華村委會書記紅衛簽訂的“草畜平衡減畜目標責任書”,其中權責分明,具體到負責人。

  在基層工作多年的海晏縣草原站楊銘告訴記者,以前也抓禁牧減畜,但是有牧民6月初就開始轉場。夏季草場基本都在草原深處,地處高山草甸,生態非常脆弱。多延緩一些牲畜進場時間,牧草高度和密度增加後,對草場下一年的植被恢復是有利的。今年實施的層層簽訂禁牧平衡減畜責任書效果不錯,全縣7月10日統一進夏季草場,效果很好。

  “禁牧4年,國家給錢保護了我的草場,檸條都長出來了好多。”海晏縣哈勒景村的昂青是村裏的牛羊養殖大戶,家有1500隻牲畜和1900畝草場,其中禁牧的是夏季草場,禁牧後各項補助一年可以領到1.6萬元。這幾年他又流轉了無畜戶的2300畝草場,一年收入有十幾萬元,日子越過越好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