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薪休假,如何能不只是“紙上福利”?
- 發佈時間:2015-08-05 21:45:00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又到暑期,又到休假的高峰期。幾乎和天氣同樣熱的是關於帶薪休假的話題。
但僅僅討論各種不願休、不能休、不敢休,顯然沒觸及問題的本質。
緣何決策層屢次談帶薪休假?要保障休假權,就是增加假期天數那麼簡單?還有更多人關心,現在關於休假的“軟措施”能否轉變成“硬規定”?
先不説今年休沒休成假,想想今後,只有深入的討論才能保證今後的假休得更豐富,也更有保障。
數億人如果帶薪休假,那得是多大的消費動能
有心的媒體梳理,今年以來,決策層已至少4次強調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最新的表述就是在7月2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再次要求“推動各地落實帶薪休假制度”。
休沒休成假,其實不僅是個權益問題。在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大背景下,這其實更是個需要重視的經濟問題。
按現行規定,一個連續工作1年以上的職工,每年可依法享受最短5天、最長15天的帶薪假期。按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許光建計算,2014年末,全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3.4億人,而能享受帶薪休假的人群主要為城鎮正規就業人口。“也就是説,這部分人群至少有3億多人。”他説。
在甘肅當地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李志雄今年的休假經歷可以作為這個人群帶來消費動能的一個小樣本。
得益於甘肅省蘭州市發文要求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帶頭落實帶薪休假,李志雄一家三口休了5天假。這是他工作8年以來首次完整享受帶薪休假。
“身心完全放空,躲過了小長假的‘黃金粥’,感覺真好!”休假期間,小李全家吃住行遊花了9000多元,相當於每人平均一天花費600元。
“真的帶薪休假制度能全面落實,即使按照最低標準的每人平均假期消費數額測算,想想乘以3億人就知道是個多可觀的數字。”許光建説。
據國家旅遊局統計,2013年至2014年,旅遊産業對GDP直接貢獻都超過7%,旅遊産業對GDP綜合貢獻都超過10%。預計到2030年,我國城鄉居民年每人平均出遊將超過6次,旅遊投資和消費前景廣闊。
“帶薪休假不等於舉家出遊,但休假和出遊之間有著很高的交集度。從這個意義上説,能保證休假,就意味著能釋放出新的消費動能,”許光建説。
“工作15年,才能有15天帶薪的假,這得怎麼熬啊。”80後小夥兒廖俊傑的想法在80後、90後中其實很普遍。
“假期多少,如何調整,是個需要系統考慮的事情。按我們現有的發展階段,一味和國外發達國家比假期長短其實沒什麼意義。”華東師範大學旅遊係教授樓嘉軍説。
在他看來,如何科學調配,避免讓幾個集中的假期,比如黃金周,成為民眾吐槽的沸點,其實更關鍵。
“科學調配,錯開高峰、避開人流,既有利於保證休假和出行的基本舒適度,也有利於避免對一些基礎設施的過度消耗。”北京旅遊學會副會長劉思敏説。
能在“錯峰”和“靈活”上做好文章,比簡單增加假期天數更有效,劉思敏説。
想休好假,相關行業還該怎麼“一路小跑”滿足需求?
旅遊投資和消費,是一個硬幣的兩面。
帶薪休假可望撬動的消費蛋糕雖然很可觀,但就像休假對不少人還是“紙上福利”,真能化“福利”為“紅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有錢、有時間還不夠,還要滿足人們的消費意願。”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魏小安認為,在可自由支配收入滿足的前提下,即使帶薪休假制度全面落實了,也只是使人們有了自由支配的時間,消費意願能否轉化成消費行動更需要重視。
國家旅遊局統計數據顯示,從2004年到2014年,國內旅遊出遊人數從11.02億人次增加到36.1億人次,翻了兩番多。
但每逢節假日,都可看到網友曬出景區“人山人海”、高速公路上汽車“停車場”等等,以及“黑導遊”“票價高”等各種抱怨。
一些旅遊業者尖銳地指出,旅遊的産業鏈不齊全、配套設施不足等問題,導致遊客舒適度不高。國內度假産品如果不能完全滿足人們多樣化的度假需求,也難以充分激發旅遊消費活力。
8月下旬,重慶女孩潘雪打算帶著爸媽去雲南麗江體驗一把“帳篷營地”。“普通的酒店住多了也都一個樣,旅遊嘛就是想體驗不一樣的東西,還可以親近大自然,老人也喜歡這樣的方式。”
同樣喜愛旅遊的上海白領魏英則抱怨國內景區到處可見幾乎同樣花色的旅遊紀念手絹。“在湖南叫做‘湘繡’,在南京、蘇州叫‘蘇繡’,到了四川叫‘蜀繡’,無非是名字不一樣。”她説。
在人們對生活品質追求個性化的今天,潘雪和魏英的經歷顯示中國度假出行的潛力和存在的問題。
“旅遊是一種市場行為。旅遊經濟的運作,是以遊客的到訪為前提的。”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説,僅有風景是不夠的,解決遊客在旅遊目的地停留期間的滿意度問題,一個目的地的形象才能構建起來,旅遊業對經濟社會的影響力才能夠滲透下去。
接受採訪的業內人士建議,帶薪休假制度落實後,各地還需根據地方特點,挖掘當地鄉村民俗、節慶活動,面向不同的人群,包裝打造多樣化的旅遊體驗類産品;同時,充分運用“網際網路+”理念,發展智慧旅遊……
在魏小安看來,度假出行新業態的發展也需要高度重視,比如房車、遊輪、遊艇……“有些現在看來小眾的領域,可能會在未來某個時間出現井噴式的增長。一方面,這部分新興的旅行度假人群人數可能增長很快;另一方面,相應基礎設施的建設,如營地、泊位等等,還可以拉動旅遊投資。”
“解決能不能休和怎麼休好的問題,同樣重要,要同步考慮。”許光建説。
2020年基本落實帶薪休假 休假何時不再成“假”休?
根據新華網最新發佈的網上調查結果顯示,近三年來,表示從未享受過帶薪休假的佔72.3%,表示休過一次假的佔13.9%,僅有7.8%的人表示休過3次假。
現在公眾最關心的問題還是假能不能休得成的問題。700份調查問卷裏,沒休成假的原因中,表示“上司和同事都沒休,想休但不敢休”的佔比22.4%,“每天各種忙,想休但沒時間休”的佔比22.3%,“擔心休假會影響發展前途”的佔比9.7%。
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2014年底調查顯示,過去3年內,當地行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八成以上職工能夠享受帶薪休假。內資私營企業三年內享受過帶薪休假的職工比例則不足半數。小微私營企業多數沒有落實帶薪休假。
專家認為,要將帶薪假期真正落實到生活中,首先要增加對“休假權”的認識。同時,要有“硬措施”改變休假權遭遇“軟落實”的困境。
增強休假意識首當其衝。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研究所所長文軍認為,假期權的落實需要算“經濟賬”和“居民感受賬”,增加職工和單位雙方對“休假權”的認識,不能只盯著經濟利益看。
今年初公佈的《國民旅遊休閒綱要(2013--2020)》中提出,“到2020年基本落實職工帶薪年休假制度”。樓嘉軍表示,帶薪休假在我國從制度層面已經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全面落實。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諮詢部副主任丁元竹認為,落實帶薪休假不僅要加強對這一制度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提供職工休假權保障方面的法律援助,還應借鑒法國等外國經驗,積極考慮將帶薪休假明確寫入法律,並對違反帶薪休假制度的單位或個人有明確的制約措施。
在推廣帶薪休假制度的過程中,還要綜合考慮具體國情,不一刀切,而是鼓勵不同地區、行業、部門根據實際情況實行有差異的帶薪休假制度。
一些地方已經有了休假模式的新探索,推出了一些具有當地特色、適合當地氣候特點的假期設置。在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在州慶期間不僅放假調休五天,還將州內國有或國有控股的景區景點針對州內居民設立免費開放日;中國人民大學多年來堅持“春假+五一”8天長假模式,為學生創造額外的悠長假期;今年,蘭州、哈爾濱等地也先後出臺了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帶薪休假的實施細則,以增強帶薪休假的“帶頭效應”。
“保障職工休假權,其實是讓職工在改革進程中能真正得到‘獲得感’的一個重要方面。”樓嘉軍説。
“到2020年基本落實,不等於現在可以空等五年。”他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