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葉子變成紅票子(行進中國·改革故事)
- 發佈時間:2015-08-05 04:14:00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對湖北省襄陽市造林大戶趙興全來説,過去的十年是黃金般的十年:他2005年花70萬元流轉的3100畝荒山,現在價格已經達到700萬。
財富的迅猛增長,得益於當地去年成立的鄂西北林權交易中心開展的“陽光交易”。該交易中心在明晰林權歸屬的基礎上,探索集體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離,同時賦予經營權抵押、擔保、貸款等更多功能,實現了林業資源活起來、林農富起來的目標。
交易資訊全程公開,防止“貴山賤賣”
8月2日上午,站在襄城區臥龍鎮趙衝村的山腳遠望,鬱鬱蔥蔥的濕地松和白楊樹綠得發黑。
“10年前,這裡是荒山荒坡,我流轉過來以後種楊樹、栽濕地松,現在已經有10多個樹種。”趙興全説。
今年3月,趙興全到鄂西北林權交易中心掛牌,準備把林地流轉出去。有兩家外地林企聯繫他,出價700萬收購,都被趙興全婉拒。“交易中心評估過我的林地,將來漲到1000萬不成問題。”
交易中心工作人員李傑介紹,過去沒有專業的林權交易平臺,買家賣家資訊不對稱,只有依靠“山販子”流轉林地,最終大部分利潤都會被山販子拿走,林農利益無法得到保障。
而現在,林地流轉資訊都匯集到交易中心來,買賣資訊全部公開。農民林地“價高者得”,可最大限度地保護林農利益。
交易中心“官辦民營”,採取企業化管理
據襄陽市林業局局長余濤介紹,交易中心運作採用“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部門監管、企業化管理”的機制。成立之前,襄陽市林業局副局長謝琪和李傑曾一起到武漢等地做過考察。他們發現,純官辦的交易機構機制僵化、人員積極性不高導致交易量較低;而以純民營方式設立,審批這關又不容易通過。
襄陽決策者認為,既然如此,不如採取“官辦民營”方式,由投資公司出人出資負責日常交易服務,由政府負責交易的監管和確認。
思路一變天地寬。襄陽市政府整合紀檢、財政、稅務等多部門的職能資源,依法對交易過程、交易秩序、交易契約進行全程監管,確保林權交易公平公正。余濤表示,“部門監管”貫穿在交易的全過程,一是確保交易前不能損害林農利益,二是保證交易後林地不能改變用途。
截至目前,鄂西北林權交易中心已經辦理508宗林權交易流轉交易,流轉山林100多萬畝,涉及1500多戶林農,預計增收5000余萬元。
記者了解到,湖北省林業廳支援鄂西北林權交易中心在全省各地市州建立林權交易服務機構,在更大範圍和更高層面服務全省林業。交易中心自去年5月28日試運作以來,已經輻射襄陽、隨州、十堰、恩施、荊門、荊州、黃岡7個市州。
提供金融服務,衝破發展瓶頸
看著茁壯成長的香樟和石柳,林農魏軍心裏美滋滋。“這是紅葉柳,長到3釐米粗就能賣,一棵能賣40元,按一畝地種7000棵計算毛利就有28萬。”
一年前,他可沒這麼輕鬆。魏軍名下有保康縣3萬畝林地,都辦理了林權證。早在2013年,他就看準了苗木花卉的巨大潛力,準備在李洼村流轉1300畝地栽種綠化樹木。由於缺少啟動資金,他帶著林權證去銀行申請抵押貸款。然而,跑了五六家銀行,都被以“暫無此項業務”拒絕。
去年10月,魏軍的兒子看到新聞説交易中心可以幫助貸款,便勸他去試試。“我當時沒抱什麼希望,沒想到還真辦成了。”
“交易中心有兩大基本職能:一是交易業務,二是金融服務業務。”李傑説,交易中心在審核貸款農民和農業企業資質後,提供擔保、代償服務,“銀行有了化解金融風險的平臺,自然非常樂意與交易中心開展信貸業務。”
在交易中心的幫助下,魏軍獲得1500萬元貸款。“今年苗木銷路很好,三年就能收回成本。”魏軍躊躇滿志。
謝琪告訴記者,林企流轉林地後,不少地方的林農不僅拿到了租金,還可以進入公司工作。
襄城區尹集鄉坡崗地眾多,地勢高,水資源極度緊缺。襄陽宏林園藝集團公司流轉該村山林之後,村民陳世偉和老伴一起進入公司打工,從事修剪苗木、給樹打針、防蟲、除草等工作。
“去年,租金加上勞務費,純收入能有四五萬,既能顧著家,收入還是三年前的八九倍,日子是越過越好了。”陳世偉説,“綠葉子換回了紅票子,農民也變成了工人,這樣的改革我當然歡迎。”
《 人民日報 》( 2015年08月05日02 版)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