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安倍談話”在即:切割侵略歷史永難“面向未來”

  • 發佈時間:2015-08-04 11:4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日本媒體早前援引政府高官的話稱,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可能在今年8月10日至15日期間發表“戰後70週年講話”。

  8月9日為長崎核爆炸紀念日,8月15日為日本戰敗日,而且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安倍此時發表講話引人關注。

  自1994年時任日相村山富市起,日本歷任首相均在戰敗日致辭中提及日本對亞洲各國的戰爭責任,對給亞洲各國人民造成的巨大傷害表示反省,並重申“不戰誓言”。安倍2012年12月二度組閣上臺後,2013年和2014年連續兩年發表“8·15講話”,但兩次致辭都對“戰爭責任”和“不戰誓言”閉口不提,其歷史觀和戰爭觀遭到國際輿論普遍批評。

  北京日本問題專家、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宋均營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指出,二戰後,日本國內一直有一股對戰後體制和戰後日本發展路線的不滿情緒,認為日本戰後的歷史觀是勝者強加給敗者的政治秩序。近20年來,隨著日本制度不斷保守化,再加上外部環境的變化,日本國內這種思潮越來越明顯,在經濟不景氣的背後還隱藏著國民政治心態的迷茫。

  安倍上任後,為提振國民情緒,大力推行所謂“積極和平主義”,稱日本政府希望面向未來,以積極政策引領日本“做出更多國際貢獻”,建立一個“正常國家”。但在安倍這樣看似“正常”的政治邏輯背後,掩蓋著“非正常”的歷史邏輯。

  首先,日本國民的政治心態為何會“迷茫”?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對歷史的認知有嚴重偏差。安倍內閣修改教科書編寫指南,妄圖洗刷南京大屠殺中殺害中國平民的暴行,否認強徵慰安婦問題,這些否認歷史的行徑只會將國民認知引向錯誤方向,加劇日本國內對戰後體制的不滿情緒。

  其次,安倍政權一直聲稱奉行所謂“積極和平主義”,其言下之意是日本之前的路線是“消極和平主義”,認為日本的主觀能動性沒能得到充分發揮。但安倍眼中的“消極”政策正是戰後和平體系的重要基礎,反觀安倍的“積極”政策:解禁集體自衛權、參拜靖國神社、強行通過新安保法案、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則”……一系列行動表明,安倍的“和平”政策背後是狂熱的“戰爭意識”,讓鄰國甚至日本國內愛好和平的民眾質疑安倍執政路線到底指向和平還是戰爭。

  安倍在公開場合多次呼籲日本要“面向未來”,並制定與之相應的新政策。外交學院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永生對中新社記者指出,在二戰結束70週年的重要節點,安倍發表談話的本質目的就是要同戰爭歷史做以切割,擺脫歷史包袱輕裝前進,以期實現其“面向未來”的構想。

  但安倍必須認識到,他所幻想的未來不會憑空到來,任何一個人、一個國家都是要站在歷史的基石上向前看,而不能通過粗暴掩埋將歷史與現實切割開來。從安倍現在的施政方向來看,預計他在今年的戰敗日談話中還是會像之前一樣“字斟句酌”。

  如果安倍不能以坦蕩、真誠的態度對待侵略歷史,日本將永遠談不上真正的“面向未來”。以日本在東亞地區的交往為例,日本因背叛歷史而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對正常國家間交往産生干擾,進而影響到經貿往來。宋均營表示,二戰歷史已過去70年,中日韓三國完全有實力通過經濟融合和人員交往解決負面歷史遺産。但事實是中日經濟依存度空前加深,兩國民眾間的好感度卻跌至戰後最低,其根源就在於日本政府沒能就歷史問題做出明確道歉,而這種民族情感的隔閡反過來也會對東亞國家間未來的經濟合作産生負面影響。

  歷史和現實不斷證明,道歉並沒有那麼難,承認戰爭罪責也並不會阻礙未來發展,反而會成為積極助力。二戰後的歐洲之所以能夠實現和解進而實現一體化,其關鍵因素就是德國承認侵略歷史並徹底汲取歷史教訓,態度值得國際社會尊重。德國的誠心道歉使其放下了歷史包袱,與法國一起成為歐洲一體化的領導者,鄰國也並未因此而恐慌或擔憂。

  戰後70週年,對安倍來説,是歷史給他的一個機會,也是一個嚴峻挑戰。道歉並不是全部,但至少是一個起點,站在這個起點上,日本才有可能真正“面向未來”,亞洲國家也才有信心構建區域的未來。(記者 劉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