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轉型中的主要矛盾轉移
- 發佈時間:2015-08-04 11:12:44 來源:中國財經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後工業化社會最大的矛盾是對彼此的服務不滿意,以及本該提供的服務沒人提供,成功轉型需要立足於更新發展觀念,糾正對工業部門的過度偏愛,需要依託于法治建設和公民社會,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型。
一個國家由窮變富,要經歷兩次大的經濟結構轉型:第一次是從農業經濟轉型到工業經濟,轉型標誌是農業部門就業人口占比和增加值佔比下降,工業部門就業人口占比和增加值佔比上升。第二次是從工業經濟轉型到後工業經濟,轉型標誌是工業部門就業人口占比和增加值佔比下降,服務業部門就業人口占比和增加值佔比上升。當今世界所有的高收入經濟體在發展歷程中都經歷了這兩次轉型。
每人平均收入達到一定門檻後才會轉型。從國際經驗來看,當一個經濟體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的每人平均GDP達到8000-9000國際元(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時,工業部門的就業人口占比和增加值佔比開始持續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服務業就業和增加值佔比的上升,開始從工業經濟到後工業經濟轉型。高收入經濟體當中,除了南韓以外的所有經濟體都遵循了這個轉型規律。南韓的情況是在每人平均GDP達到轉型的每人平均收入門檻後,工業增加值佔比不再繼續上升,但也沒有持續大幅下降。
近年來中國進入典型的經濟結構轉型期。中國2010年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的每人平均GDP突破8000國際元(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目前已經超過10000國際元。從國際經驗看,中國應該開始邁入從工業經濟到後工業經濟的轉型。現實亦是如此。2008年以前中國的工業部門增加值佔比持續上升,此後開始持續下降。2008年與2013年相比,工業增加值在GDP中佔比從41.5%下降到37%,第三産業增加值在GDP中的佔比從41.8%上升到46.1%。
經濟轉型的主要原因是需求結構變化。在更高的收入水準上,主要工業品需求得到基本滿足,居民對工業品需求增速下降,對服務業需求增速上升。對這個變化更嚴格的表述是對工業品的需求收入彈性下降,即對工業品需求增速與收入增速之比的下降,以及對服務業的需求收入彈性上升。以國內汽車、電冰箱、洗衣機、彩色電視機等幾種主要工業最終産品的需求收入彈性來看,1998-1999年彩色電視機需求收入彈性進入下降趨勢;2003-2007年冰箱、洗衣機和汽車需求收入彈性先後進入下降趨勢。
經濟轉型帶來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的轉移。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指出,工業社會主要是人與機器之間的矛盾,後工業社會是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工業化社會,主要矛盾是機器設備不夠用,要靠投資和技術進步解決問題,關鍵詞是GDP、投資、工業增加值、出口。後工業化社會,最大的矛盾是對彼此間的服務不滿意,以及本該提供的服務沒人提供。當前中國社會的各種抱怨,主要集中在教育、醫療、公共交通、空氣污染、居住等方面,所反映的恰恰是服務供求雙方的矛盾,是典型的後工業社會矛盾。
成功轉型需要立足於更新發展觀念,糾正對工業部門的過度偏愛。長期以來,中國社會各界形成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要集中力量發展工業。中國政府對工業部門發展採取了各種形式的政策扶持。隨著中國發展階段的變化和主要矛盾的轉移,這種集中力量發展工業的理念越來越不合時宜。工業部門進一步的産業升級,靠的不是政策扶持,而是制度安排和人力資本,有了這些才有更細密的組織分工和生産率提高。工業與服務業之間不能厚此薄彼。世界上絕大多數高端工業都在高收入國家,而高收入國家都是服務業主導經濟,這説明高端工業與發達的服務業相伴相生。沒有發達的服務業,也不會有發達的工業。
成功轉型需要依託于法治建設和公民社會。發展服務業和完善公共服務,具體內容是要解決好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個人與政府之間的矛盾。解決這些矛盾,關鍵的依託是法治和公民社會。法治的作用,在於確定各個主體的行為界限,帶來了行為主體之間的明確預期,以及隨之而來的信任關係。公民社會的作用,在於提高公民素質,提高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和經驗,對各種權力形成有效制衡。
需要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型。隨著經濟發展矛盾的轉移,政府職能錯位和缺位愈發凸現,政府職能轉型的任務愈發迫切。政府職能轉型的方向,是從發展導向型政府向民生導向型政府過渡。如果不能照著這個方向儘快行動,也就意味著政府把政策資源過度集中在過去的特定利益訴求,而不能滿足更普遍的新生利益訴求。這有悖于經濟轉型大趨勢,經濟轉型勢必嚴重受挫。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知識連結
國際元
不同國家貨幣之間的比價,在金本位制時代是根據各自兌換黃金的比率來確定,進入信用紙幣時代後,最合理最能反映貨幣真實價值的方法,即是採用購買力平價的方法來確定。可以是通過對50種商品的價格進行加權平均所獲之數再除以100,最終得數可定義為一個國際標準貨幣單位,可以叫做一個“國際元”。也可以選取世界上國內生産總值(GDP)居前的若干個國家,譬如説20個,將他們的貨幣,按當年的比值劃一,都折合成美元,然後加權平均,定出一種虛擬的國際元,作為國際結算的貨幣。它的權值可以考慮為國民經濟總量的數值(也應考慮到歷史上貨幣投放的總量數)。
國際元在世界貿易的過程當中充當的是一種工具,任何工具要想發揮出最初設計的效果必須有相應的實施辦法,即“操作體系”。
使用國際元可以避免由於美國一個國家經濟上發生問題,就影響到世界其他各國都出現問題。這種虛擬元不必有實體的貨幣,也不必有具體的銀行來發行,只須有一個資訊中心收集各國的經濟情況,及時算出他與各國貨幣比價(理論價)。它可以像實體貨幣一樣,在市場上流通,而體現它的市場價格。這樣國際貿易就可以使用國際元來進行了。(小光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