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3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連續高溫少雨致綿陽、德陽部分地區出現旱情 迎戰伏旱“三字訣”

  • 發佈時間:2015-08-04 06:29:37  來源:四川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水放到灌區末端了嗎?”7月30日中午,武都引水工程管理局局長勾承建不斷地在電話中了解灌區各地情況。此前,三台等地上報,連續高溫少雨已致部分地區出現旱情。能不能確保灌區尾端也能用上水,成為他最關心的問題。

  與此同時,連續高溫少雨也已經造成綿陽、德陽等地出現不同程度的伏旱。從7月20日開始,北川啟動抗旱三級響應,安縣啟動抗旱二級響應,三台、中江也紛紛告急。面對伏旱,骨幹水利工程效益凸顯、工程性缺水地區加快尋找應急水源、丘陵灌區推廣節水耕作技術……各地結合自身情況,各顯神通。

  輸:骨幹水利工程輸水,解決上百萬畝水稻近期用水

  “這次澆透了水,到收割都莫得問題了。”7月30日上午,看著武都引水工程的水嘩啦啦地流到自家田頭,三台縣金鼓鄉小橋村村民景光輝給兒子打了通電話,讓準備回鄉幫家裏改種洋芋的兒子把車票退了。

  景光輝説,今年他家種了2畝水稻,但進入7月,沒下過一場透雨,田裏裂了不少口子。缺水讓進入抽穗期的水稻停止生長,眼看收成就要保不住,幸虧武都水庫的水及時流到了田邊河溝。

  三台縣水務局負責人介紹,7月以來連續高溫少雨,涪江以東眾多丘陵鄉鎮部分塘庫堰乾涸,10多萬畝稻田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數據顯示,三台縣各大灌區現有蓄水2.89億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少2030萬立方米,各類小型土石農水設施平均蓄水量在30%至35%左右,個別鄉鎮只有15%。“各縣市區依據具體情況,已自行啟動抗旱應急響應。”7月31日,在各地陸續將旱情上報之後,綿陽市水務局局長向地平給綿陽市下屬的9個縣(市、區)水務局局長髮去通知,要求各類供水工程集中向旱區輸水,縣鄉即刻組建用水服務隊,摸清村社具體旱情,做好引蓄水計劃安排。

  向地平介紹,從7月20日算起,武都引水工程管理局陸續向涪江東岸緊急輸水1.2億立方米,足能解決上百萬畝水稻近期用水問題。

  不只是武都引水工程發威。從7月24日起,德陽人民渠二處開足馬力,以35立方米/秒的流量向下游地區調水,同時灌區各地打開所有的蓄水工程向外放水,“也就是説,我們現在是滿負荷運作。”人民渠二處處長萬忠海説,目前二處3億立方米蓄水近乎放完,“修這些工程,就是為了預備遇到現在這種情況時用的。”

  找:尋找應急水源,工程性缺水地區“災年不減産”

  “把水管通到田裏頭,老百姓就開始改種洋芋了。”7月31日下午,站在該縣安昌鎮裕清村,北川水務局局長鄧躍明督促縣水務局技術人員,“要儘快尋找更多的應急水源。”

  作為全省水利基礎設施薄弱的縣之一,北川僅有的三座小型水庫早已放至死水位。過去遇到這種情況,農戶只能眼看著大春莊稼絕收。

  “要想戰勝伏旱,只能靠自己。”北川縣副縣長沈麗介紹,7月20日,北川派出13個抗旱工作組趕往各鄉鎮幫助抗旱,“主要是尋找應急水源”。

  7月28日,技術人員在裕清村南側的大山上找到一處泉眼,初步測算,泉水能夠保證村裏水稻需水並滿足部分坡地改種需求。村民們拉起400多米水管,把泉水引到稻田裏。

  截至7月31日,北川已經尋找應急水源10處,可以解決三萬多人生活用水,並可灌溉3萬多畝土地。

  與此同時,為減少乾旱帶來的損失。村民們已著手改種農作物,將坡地上絕收的玉米改為馬鈴薯。裕清村村民劉雲軍説,“趁著現在節氣不晚,改種洋芋等耐旱作物還來得及。如果管理得當,賺的錢比玉米少不到啥子。”

  四川省抗旱辦主任楊海説,過去幾年,我省農田水利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不過農業生産的巨大用水量與工程性缺水之間的矛盾仍然存在。尤其是北川這樣的工程性缺水嚴重的地區,探索“以旱制旱、以早制旱、以調製旱、以科技制旱”,是我省農業尤其是丘陵地區農業發展繞不開的路子。

  節:推廣薄膜和節水耕作技術,提高灌區渠係水利用率

  “一畝地可以産1000斤左右,別人家一般都是700斤不到。”即便遭遇了伏旱,中江縣通山鄉華安村村民肖華明還是很慶倖,鎮水務站推廣的薄膜和節水耕作技術,讓他的5畝玉米躲過一劫。

  近年來,當地力推節水種植,鼓勵農戶在種植大春玉米、花生時配備薄膜,儘量採取噴灌。

  在春玉米種下的時候,肖華明就比別人多了幾道程式:在田裏打壟,採用機種直播,然後再鋪上薄膜。

  實踐證明,打壟種下的玉米更為耐旱,加上薄膜的保水作用,他家的田裏澆上一次透水能夠維持一週左右,而別人家的田裏則是“三天不澆水葉子就枯了”。

  肖華明介紹,雖然比別人家投入更多的成本,但收入上一點也不差。他算了一筆賬,比起普通的種植方法,需要多投入買薄膜、打壟的錢,每畝約為100元。但是在節水方面,能少用60%的水。按照當地一畝地用水500立方米、每方水費0.07元計算,節水六成就意味著節省水費21元,而多收300斤玉米,可以多收入近300元。在算清賬目後,肖華明説,自己明年即將流轉土地,這套節水技術仍將會大規模使用。

  人民渠二處統計,今年大春,整個灌區採用節水耕作技術的面積達40萬畝,超過灌區面積的三分之一。

  省農水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傳統的大水漫灌等方式較為耗水。我省各灌區渠係水利用率一直在0.44左右徘徊,換句話説,100立方米的水,只有44立方米被用於澆灌農作物,其餘全被浪費。粗略統計,各大灌區每畝每年耗水超過600立方米。其中,二處渠係水利用率約為0.48,每畝每年耗水量近500立方米。而近年來,二處等灌區推廣節水耕作技術之後,渠係水利用率超過0.6,每畝每年耗水量不足200立方米,用水量大大減少。“我認為,對於出現伏旱的灌區而言,改進灌溉方式和耕作技術就是提高耐旱能力的最好方式。”楊海説。

  □本報記者 王成棟

  連日高溫少雨,安縣部分地區遭受伏旱,造成農業生産、居民生活用水困難。安縣政府啟動抗旱應急預案,組織送水車給村民送水,並派出專業人員尋找抗旱應急水源。

  ①沸水鎮黃水溝水庫早已是死水位。

  ②保林鎮已抽穗的水稻,因缺水稻穗乾癟。

  ③沸水鎮三合村村民排隊取水。

  本報記者 肖雨楊 攝于7月31日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