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八百里河套不再大水漫灌

  • 發佈時間:2015-08-04 01:30:4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科技日報巴彥淖爾市8月3日電 (記者胡左)“黃河百害,唯富一套”。滴灌技術對於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地處河套平原的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來講,只是一個夢想。如今,在科研團隊聯合創新下,突破了水質過濾與毛管堵塞問題等瓶頸,圓了農民滴灌夢。3日,科研團隊的專家們開始培訓河套灌區的基層水利管理人員。

  依靠黃河而富庶的八百里河套,乾旱少雨。長期以來,這裡種地都是粗放的大水漫灌,加速鹽鹼滲出地表、土壤板結。對此,2012年,內蒙古水利廳、科技廳將引黃灌區滴灌列為重大科技專項,由內蒙古水利科學研究院牽頭,聯合10余家單位,組成100多人的科研團隊,聯合攻關、協同創新。

  項目技術負責人、教授級高工內蒙古水科院于健説,引黃灌區發展滴灌,主要解決低成本、高效過濾泥沙和滴灌用水調蓄。內蒙古水科院科研人員提出了過濾技術新模式,自主研發出泵前網式低壓滲透過濾器,過濾黃河水中的微細雜質與部分大顆粒泥沙,讓部分泥沙進入滴灌管,通過滴頭部分泥沙排入田間,沉積到毛管的泥沙,通過沖洗解決,比國際通用過濾技術節約50%的成本。他們通過大量研究測試得出了在滴灌帶末端形成一定流速,可明顯提高灌水均勻度的結論。對滴灌、黃灌、井灌進行3年的鹽分測試,滴灌相對積鹽量最小,只有地面灌溉的23%。他們還探索出適應于河套地區的幹播濕出技術,省去秋澆以及春匯,大幅度降低用水量,避免了土壤板結。

  這項被稱為“引黃灌區多水源滴灌高效節水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實施3年來,始終堅持邊研究、邊示範的技術路線,今年示範面積達一萬畝,示範作物有玉米、葵花、番茄等8種作物。通過研究分析,河套灌區可發展滴灌面積150萬畝,每年可節約水量5.5億立方米。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