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用什麼喂飽“隱性饑餓”

  • 發佈時間:2015-08-04 01:30:40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將新聞進行到底

  最近,由聯合國三大糧農機構聯合發表的《2015年世界糧食不安全狀況》報告指出,如今7.95億的世界饑餓人口數量比1990年至1992年期間減少了2.16億,降幅為21.4%。雖然抗擊饑餓的成果顯著,但是,另外一種因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而導致的“隱性饑餓”卻正在悄悄地危害人類健康。中國農科院范雲六院士在日前召開的第535次香山科學會議上指出,全球每年約10萬孕婦因缺鐵性貧血而死亡,我國維生素A和鋅缺乏每年導致大約100萬幼童死亡,葉酸缺乏導致約25萬新生兒嚴重殘障,因營養不良而導致的勞動力損失將佔一個國家GDP的3%到5%……

  為此,專家呼籲要以營養敏感型農業為核心優化農業和糧食系統,形成以人類健康營養需求為導向的現代食物産業體系,最終解決我國人群隱性饑餓和營養失衡問題。

  ——新聞緣起——

  “隱性饑餓”危害不容忽視

  微量營養素,包括礦物質和維生素,是人體必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能在人體內合成,只能靠人體從食物中攝入。如果這些人體必需的微量營養素長期攝入不足或失衡,則會使人健康受損,也就發生了隱性饑餓。

  由於隱性饑餓並非是吃不飽飯,所以通常很難被發覺,但其危害卻不容忽視。研究表明,它會直接導致出生缺陷及發育性殘疾,增加兒童和孕産婦死亡率,危害兒童青少年體格和智力的正常發育及成年人的健康,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素質和經濟發展,致使貧困局面惡化,限制國家的生産力和經濟增長。隱性饑餓不僅是貧困地區存在的問題,在新興和高收入經濟體中也頻繁出現。

  根據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公佈的數據,2014年,全球約有20億人正遭受隱性饑餓威脅,在中國問題也同樣嚴峻。多次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數據表明,我國依然存在營養缺乏與營養過剩並存的突出問題,由於膳食結構不合理導致各種微量元素缺乏的亞健康人群數量龐大。據世界衛生組織預測,2020年我國與膳食營養相關的慢性病佔死亡原因的比例將達79%。這已經成為提高我國居民健康素質的巨大障礙。

  ——核心關注——

  糧食安全重“量”更應重“質”

  我國糧食總産量實現了“十一連增”,人們吃飽飯基本上不是問題了,但吃飽並不等於吃好。長期以來,我國糧食安全一直聚焦“量”的保障,而忽視了“質”的保障,農作物中的鐵、鋅、維生素等微量營養元素含量顯著低於國際水準。例如,儘管目前小麥産量逐步提高,其平均鐵鋅含量僅為每公斤20毫克,與成人每天所需鐵鋅量45毫克的標準相差甚遠。

  據介紹,國際上早在1994年左右就開始尋找解決隱性饑餓的途徑,經過多年的研究探索,發現農作物營養強化是改善人群維生素以及鐵鋅等微量營養元素缺乏的最佳手段和途徑。國際食物政策研究中心自2004年起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實施“國際生物強化”項目。

  自2011年以來,“國際生物強化”項目開發的高維生素A原木薯、高維生素A原玉米、高鐵豆類、高鋅小麥等生物強化品種通過傳統育種的方式,已經滿足農藝性狀要求,並在尼日利亞、剛果、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等地區成功推廣。

  據記者了解,始於2004年的中國生物強化項目也已獲得了富含微量營養元素(鐵、鋅、類胡蘿蔔素)的水稻、小麥、玉米等作物新品種或品係。該項目的負責人、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春義介紹説,最近我國在葉酸生物強化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分子輔助育種、基因組輔助育種等技術的應用,結合代謝組學和表型組學,能非常有效地實現食品營養強化。”張春義表示,“同時,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和大數據處理系統誕生,基於分子設計的個性化作物育種將成為生物強化的趨勢。”

  ——專家建言——

  儘快建立營養型農業産業體系

  范雲六院士認為,雖然造成營養不良的原因複雜,但所有形式的營養不良均呈現一個共同特點:食物生産不適應營養需求,膳食結構不當。“當前,農業生産不僅要高産高效,更要滿足營養需求。”

  實踐證明,農業在保障食物供給及抵禦各種形式的營養不良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支撐作用。去年11月,由世界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舉辦的第二屆國際營養大會,通過了《營養問題羅馬宣言》及其《戰略行動框架》,宣佈將2016年至2025年的10年時間定為全球“營養行動十年”,並提出“加強營養敏感型農業發展、確保糧食安全、實現健康飲食”的行動要求。

  在此次以“滿足健康需求的營養型農業”為主題的香山科學會議上,專家們也認為,我國也應將全産業鏈和價值鏈引入糧食生産體系,加快形成以人類健康營養需求為導向的現代食物産業體系,進一步推動我國食物科技創新與人群營養改善工作的快速發展。

  食物營養與健康是現代農業和農産品加工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農作物營養強化廣泛而快速的發展,對於我國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張春義説,“應把營養科技創新納入跨部門的政策支援,推動這個領域的技術研發。”

  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主任萬寶瑞建議,當前,首先要把食物安全與營養改善提到各級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上,“加快對食物安全與營養改善的立法,加強對食物與營養發展的支援和引導。”其次,應著力提升農業和食品加工業綜合發展的能力。此外,還要加快構建膳食營養改善體系,大力普及食物與營養的科學知識。

  ■相關連結

  現代農業間接導致“隱性饑餓”

  集約化現代農業的耕作造成了農産品維生素和礦物質元素的缺乏,間接導致了隱性饑餓。現代農業致力於培育新品種,提高作物産量、抗病蟲害和適應氣候的能力,低産量的品種不斷被淘汰,高産量的新品種得以延續。當農民改種一種産量更高的作物品種時,這些新品種吸收養分的能力卻沒有跟上其快速生長的步伐,結果導致作物微量元素濃度的降低。此外,在現代集約型農業生産方式下,嚴重的土壤侵蝕會帶走表土的礦物質;現代農業的大規模生産偏重施用化肥而少施甚至不施有機肥,收割時將地上部的收穫物從田間帶走,使得微量元素得不到外源補充;農藥的過量施用降低了微生物對土壤礦物質的轉化能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