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警惕吃飽下的“隱性饑餓”

  • 發佈時間:2015-04-30 02:34:51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陳能場

  我國糧食總産量實現了“十一連增”,人們吃飽飯基本上不是問題了,但吃飽並不等於吃好。人們通過食物攝取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不足,叫作“隱性饑餓”。最新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調查報告顯示,我國人群中營養失衡、營養不良、微量營養素缺乏狀況相當普遍。我們國家總人口約45%缺乏維生素A,49%存在鋅攝入量不足,缺鐵性貧血症在五歲以下兒童中的比例高達22%,成人缺鐵性貧血症也佔到了11%等。

  1

  果蔬的營養成分的確下降了

  英國、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國家通過分析數十年的食品營養成分,發現果蔬等營養成分下降的問題的確存在。比如1950~2000年的日本食品營養分析表明,每100克菠菜的維生素A從8000IU單位降低到700IU單位,微生素C從150毫克降低到35毫克,鐵從13毫克降低到2毫克;胡蘿蔔的維生素A從13500IU單位降低到1500IU單位,維生素C從10毫克下降到4毫克,鐵從2毫克降低到0.2毫克。

  美國學者唐納德·戴維斯分析了美國農業部1950~1999年記錄的43種園藝作物的13種營養成分、産量,發現這些果蔬的蛋白質、鈣、磷、鐵量、核黃素(維生素B2)和維生素C含量在過去的半個世紀“的確下滑”了:紅蘿蔔的鐵含量下降24%,茄子的維生素C含量下降44%,西藍花的鈣含量減少了37%,以及冬瓜的核黃素含量已經大幅下降52%。戴維斯説:“今天的雜貨店裏蔬菜的礦物質與50年前相比平均下滑5%~40%。”據聯合國估計,全球隱性饑餓的人群高達20~30億人。

  2

  隱性饑餓是如何産生的

  人體需要13種維生素和16種微量元素。大部分維生素和礦物質元素在人體內並不能自我合成,而只能來自食物。對於人類來説,除了部分水産品外,這些營養元素主要“仰仗”于土壤了。

  元素在地球表面的不均勻分佈會造成隱性饑餓,甚至疾病。如黑龍江克山縣土壤中硒含量極少。在上個世紀90年代人們雖然吃飽了,但攝取的硒僅為6~8微克/天,於是發生了“克山病”。與前者相比,集約化現代農業的耕作帶來農産品維生素和礦物質元素的缺乏造成了更為廣泛的隱性饑餓,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遺傳稀釋效應現代農業致力於培育新品種,提高作物産量、抗病蟲害和適應氣候的能力,低産量的品種不斷被淘汰,高産量的新品種得以延續。當農民改種一種産量更高的作物品種時,主要使用氮肥刺激其更快地生長,理論上根系吸收微量元素也需要以更快速度進行。但對於同樣的土壤,微量元素的土壤供應或者植物根系的吸收就無法同步跟上,這就導致了作物吸收了更多的水分和合成量更大的碳水化合物,微量元素的濃度卻降低了。

  環境稀釋效應在現代集約型農業生産方式下,嚴重的土壤侵蝕會帶走表土的礦物質,而且經過多年的耕作,土壤會變得板結,根系和水分都不容易向下延伸;現代農業的大規模生産偏重施用化肥而少施甚至不施有機肥,並將地上部的收穫物從田間帶走,微量元素得不到外源補充,同時農藥的過量施用降低了微生物對土壤礦物質的轉化能力。此外,土壤污染也容易造成一些微量元素的拮抗而導致農産品中的某些微量元素含量的降低。有模擬試驗研究表明:隨著溫室效應的加劇,農産品中微量元素的濃度可能會被進一步稀釋。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考瑞爾博士指出:“土壤貧瘠和化學污染,導致植物失去了原有的養分,動物吃了這些植物,他們的肉、奶、蛋也不可能有原來的養分。即使營養師懂得營養搭配,也無法吃出健康。”

  3

  如何消除隱性饑餓

  食品強化是消除隱性饑餓的直接手段。在人體的食物中加入明確稀缺的元素,如食鹽加碘,小麥粉加鋅或者維生素A等。飲食多樣化是一個緩解隱性饑餓的有效方法,食用全穀物比起深加工的食物有助於減少隱性饑餓的可能性。因為深加工的稻米和麵粉,礦物質元素和維生素將大幅度降低,如大米精加工後鐵、鈣、磷分別損失63%、40%、48%,維生素B1、B2、B6分別損失

  77%、63%、61%。

  從源頭上消除隱性饑餓,主要有兩個方法:

  土壤強化對土壤施用或者直接對作物葉片直接噴施是提高作物礦物質元素水準的主要手段。丹麥、挪威等國家的土壤明顯缺硒,從1984年開始,這些國家實施了農田施硒的行動計劃,挪威的小麥含硒量已經從0.01毫克/千克升高到穩定的0.25毫克/千克,從而改善了國民硒攝入量的狀況。測土配方施肥在我國已實施多年,主要是針對氮、磷、鉀的補充,目的在於增産。今後隨著測土配方施肥的深入開展,期待其領域拓寬到礦物質元素方面,在提高糧食産量的同時也要提高其“品質”。

  生物強化通過育種手段提高現有農作物中能為人體吸收利用的微量營養元素的含量,減少和預防全球性的、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貧困人口)普遍存在的人體營養不良和微量營養元素缺乏問題。國際熱帶農業研究所培育成的鐵強化小麥品種中的鋅含量是60毫克/千克,是培育前的2.4倍;國際小麥玉米中心培育的優良小麥品係鐵含量為47毫克/千克、鋅含量為55毫克/千克,比目前大面積種植的品種高出近一倍。我國生物強化項目始於2004年,培育出富含微量營養元素(鐵、鋅、類胡蘿蔔素)的水稻、小麥、玉米等作物新品種或品係,高含鐵鋅的小麥,鐵和鋅分別高達749毫克/千克和135毫克/千克,是普通小麥和一般小麥的4~20倍。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