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漁光互補”打造光伏農業産業鏈

  • 發佈時間:2015-08-03 15:20:35  來源:合肥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作為國家新能源示範城市,合肥市正大力推廣清潔能源。目前,合肥市新能源裝機規模約37.4萬千瓦,預計今年底裝機約87.8萬千瓦。

  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為合肥“藍天計劃”輸送著源源不斷的能量。7月31日,合肥市人大廬州環保世紀行考察組走進多個清潔能源項目基地。

  【太陽能】“漁光互補”欲打造光伏農業産業鏈

  在肥東縣石塘鎮浪波塘,水面上撐起一塊塊藍色的太陽能電池板,儼然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就在去年上半年,這裡還是一片灌溉用的水塘,環境較差。

  相關負責人介紹,從去年11月份開始,相關單位對該片水域進行了築堤、清淤等改造,在此建設肥東石塘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

  “該項目總裝機容量40兆瓦,分兩期建設。”該負責人告訴記者,該項目建設的特色是“漁光互補”,水面上架起太陽能電池板,水下進行養殖,充分合理利用了空間。

  該水域總面積近1200畝,太陽能電池板佔水域面積為40%,建成後年發電可達4000萬度,相當於一個小型的火力發電廠,年節約標煤2600噸,發電全部併入國家電網。

  目前,一期20兆瓦項目已經進行了兩次調試,一週內就可正式並網發電。二期已經開始建設,預計今年10月份左右可建成。

  項目完全建成後,將形成集光伏發電、養殖、旅遊觀光等為一體的光伏農業産業鏈。

  值得注意的是,這僅僅是合肥打造“中國分佈式光伏應用第一城”的一個縮影。據統計,截至2014年底,合肥市累計建成光伏電站裝機規模達22.5萬千瓦,在建規模約40萬千瓦。合肥市光伏企業在外投資建設光伏電站已超過1GW。

  【風電】巢湖風電場可供8億千瓦時上網電量

  風電為清潔能源,具有無污染、無公害、資源可再生等優勢,對環境保護非常有利,一定程度上代替燃煤火電,每年可減排大量的SO2、CO2等有害氣體,具有明顯的節能效益。

  在巢湖岸邊一排排轉動的風力發電機也成了靚麗風景。巢湖風電場項目是合肥市第一個風電項目,對於優化合肥能源結構,推動産業變化升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總投資約35億元人民幣。

  這個400MW風電場建成後每年總共可提供約8億千瓦時的上網電量,能為合肥以及周邊城市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

  相關負責人介紹,其中,巢湖觀湖一二期項目位於巢湖南岸的槐林、散兵鎮,總裝機容量達到100MW,已建成並網發電。

  此外,巢湖散兵一期50MW項目位於巢湖南岸的槐林和壩鎮,計劃2015年9月完成核準並開工建設。巢湖蘇灣項目50MW位於巢湖北岸的蘇灣鎮,項目計劃2016年5月完成核準並開工建設;其餘項目將在2018年前建成投産。

  【地熱】科學家園沒安一台空調仍舊涼爽

  對於合肥科學家園小區住戶來説,傳統空調不再是市民家庭製冷的唯一選擇。“地源熱泵系統”利用地表地底溫差,為他們供冷供暖。如今,在這座小區的樓面,已經找不到空調外機的痕跡。

  據悉,科學家園地源熱泵中央空調系統應用面積20萬平方米,是財政部、住建部可再生能源建築應用示範項目,自2011年投入運作。

  它是利用地源熱泵機組通過埋設在土壤中的傳熱管及管內流動的迴圈水與大地換熱,從而實現對建築物室內空氣進行調節的系統。

  【生物質能】長豐生物質發電項目開展前期工作

  生物質遍佈世界。有數據顯示,僅地球上的植物,每年生産的生物質能就相當於目前人類消耗礦物能的20倍,或相當於世界現有人口食物能量的160倍。

  經過探索研究,國外科學家發現,高效直燃發電是利用生物質資源最簡便可行的方式之一。20世紀70年代,生物質發電技術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在合肥,生物質發電也在進行中。相關負責人介紹,合肥市城市垃圾焚燒發電廠一期項目裝機2萬千瓦已投産近2年,運營良好;二期項目裝機2萬千瓦預計今年9月投入試運作。

  廬江凱迪3萬千瓦生物質發電廠已投運2年,巢湖鑫皖3萬千瓦生物質發電廠預計年內開工,2016年投産。

  此外,長豐、肥西垃圾焚燒發電,長豐縣和肥東縣3萬千瓦生物質發電項目,正在開展前期工作。

  令人遺憾的是,由於秸稈收集難、成本高,秸稈打捆收集加工利用量一直較小。秸稈生物質成型燃料加工廠陸續倒閉。

  據悉,目前僅剩吳山誌權秸稈壓塊廠、肥東縣誠信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兩家在正常生産,年利用秸稈不到3000噸。

  廬江凱迪生物質電廠設計能力年利用農林廢棄物25萬噸,2014年收購利用秸稈2萬多噸,今年上半年收購利用秸稈不到1000噸。秸稈氣化技術不成熟,往年試點建設的2處秸稈氣化集中供氣站已報廢。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