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換個樣子種馬鈴薯

  • 發佈時間:2015-07-31 03:31:37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王瑜實習生侯欣妤

  既有馬鈴薯饅頭、麵條、麵包、煎餅等主食産品,又有奶茶、薯條、冰淇淋、生榨紫馬鈴薯汁等讓人“腦洞大開”的零食小吃,既有白色、粉色、紫色等不同顏色、不同個頭的馬鈴薯塊莖,也有馬鈴薯醋、飲料、速食熱幹面等不同形態、不同品牌的深加工品……7月28日至29日,北京延慶,中國國際薯業博覽會現場,來自11個國家和地區的196家參展企業,帶來了上百個品種的薯類、薯類加工食品以及相關的植保、水肥、農機等産品。

  從種薯到加工的相關企業都在摩拳擦掌,馬鈴薯主食開發真的來了。

  換思路:從副食到主食,打開市場之門

  炒馬鈴薯絲,燉馬鈴薯塊,烤洋芋蛋蛋,長期以來,我國馬鈴薯的消費方式主要是鮮食菜用,鮮食消費量佔總消費量的65%。

  由於消費方式單一,儘管我國已經躍居馬鈴薯生産和消費第一大國,種植面積和産量均佔世界的1/4左右,但每人平均年消費量只有41.2公斤,僅相當於俄羅斯每人平均消費水準的37%、德國的58.3%、美國的74.1%。

  “馬鈴薯産業近10年來得到持續發展,但種植面積和總産量長時間維持在8000萬畝、9000萬噸左右徘徊,一直沒有找到實現産業跨越發展的著力點。”農業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發展研究所所長王小虎認為,産業發展的主要瓶頸是消費的增長空間有限,“無論是鮮食菜用、澱粉加工、飼料原料還是薯泥、薯片等休閒産品消費,只是結構內部的此消彼長,不能為馬鈴薯消費創造新的增長空間。”

  生産快速發展,消費空間有限,兩者“碰頭”的結果就是價格大起大落。2011~2013年馬鈴薯價格從最低位躍升到高位後,2014年多數産區價格低迷,價格的震蕩導致農民種植收益不穩,積極性受挫。

  從副食消費到主食消費,發展思路的轉變就像是阿里巴巴的“芝麻開門”,將使馬鈴薯發展空間大幅拓寬。據估算,我國每年主食消費穀物約1.5億噸,如果馬鈴薯能佔到主食消費的1/10,每年能新增上億噸鮮薯消費,與目前每年總産量相當。

  換品種:從品種到産品,創新價值鏈條

  博覽會期間,中國國家名廚烹飪文化中心副秘書長鄢長武在主食廚房裏向來賓展示馬鈴薯主食化的N種可能。“包子、餃子、掛麵、麵包、煎餅等家常主食都可以做,製作起來也不需要特殊工藝。”他向記者介紹説,馬鈴薯有“地下蘋果”之稱,富含維生素、蛋白質和膳食纖維,添加到麵粉中可使傳統主食營養更全面、更豐富。

  主食開發的大門正在緩緩打開,但如果你以為是馬鈴薯就可以做成饅頭、麵條,還是有些過於樂觀了——並不是所有馬鈴薯品種都可以做成主食,當然烤個馬鈴薯吃就算了。做成主食,第一個步驟是將馬鈴薯加工成全粉。

  “全粉對馬鈴薯品種的要求比較嚴格,雖然所有馬鈴薯都可以做成全粉,但在色澤、口感上會有較大差別。”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農牧局副局長劉永祥介紹,目前製作全粉的“大西洋”、“夏波蒂”都是從國外引進的品種。

  “主食開發戰略為馬鈴薯産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利好,但同時也面臨著巨大挑戰。第一個挑戰就是品種缺乏。”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李廣存認為,不同主食産品對馬鈴薯品種的要求不同,比如製作饅頭、麵條需要延展性高的品種,而製作米粉則不然,因此推進馬鈴薯主食産品及産業開發,培育出更多不同生態類型的、適宜不同主食産品加工的專用品種是關鍵。

  據了解,在調查國內22個主栽品種主食開發性狀的基礎上,中國農科院加工所已經篩選出了“青薯9號”、“一點紅”等適宜加工饅頭的專用品種。而業已建立的國家級馬鈴薯種質資源庫中近2000份種質,將為選育主食加工專用品種提供豐富的遺傳資源。

  換技術:從1噸到2噸,全程機械作業

  主食開發産品及産業開發已經影響到馬鈴薯農場主的選擇。“今年內蒙古加工專用品種的面積增加很快。”中國馬鈴薯農場主聯盟秘書長曹春梅告訴記者,“就連很多以前沒有聽説過的農藥企業、化肥企業也都進入馬鈴薯産業淘金。”

  東方艾格投資顧問徐銳釗認為,以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為代表的“新農人”將是未來薯業産業的核心主體。“不同於傳統農民,他們由於經營規模更大,對土地、資本、技術等要素的依賴性更高,對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需求更為迫切。”他説。

  在博覽會現場,一支粉色T恤上印著“中國馬鈴薯農場主聯盟”字樣的隊伍引人注目。這次博覽會,中薯聯組織了60多位會員前來參會。據了解,聯盟成員來自內蒙古、甘肅、河北、陜西等馬鈴薯主産區,都是面積在1000畝以上的規模化馬鈴薯種植者。

  “從整地、播種、撒肥、起壟、打藥到收穫,規模種植戶基本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機械化對單産水準提高作用很大,水地畝産均在2噸以上。”曹春梅告訴記者,一些實力雄厚的企業已經採用了聯合收穫機,但對大多數農場主來説,一台格立莫聯合收穫機550萬元,加上對土壤要求高,接受起來有難度,他們希望國産收穫機械加快研究,儘快突破破損率高的瓶頸。

  目前,中國馬鈴薯單産只有1噸多一點,僅為世界平均水準的80%,不到荷蘭、英國、法國、美國等發達國家水準的1/3。“中國馬鈴薯的總産很高,但單産潛力還沒有充分體現,只要在種薯品質和栽培技術等方面稍加改進,馬鈴薯的增産潛力即可釋放。”國際馬鈴薯中心主任魏蓓娜認為,在稻米文化的中國乃至亞洲,鼓勵生産和消費更多馬鈴薯是可行的,將其作為穀物主食的補充也符合人們對食物多元化、營養化的消費需求。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