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要對耕地實行標本兼治

  • 發佈時間:2015-07-30 02:33:3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劉昊文/圖

  “實現化肥使用量零增長,還是要改進施肥結構。這能保持穩定、持續增長的農業生産率,穩定、持續的土壤肥力,健康、協調的生態環境,資源與環境的持續利用”。日前,記者採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肥料研究所産業推廣辦公室張樹清主任如是説。

  據了解,由於過量使用化肥首先造成耕地土壤品質下降,重金屬、農藥、劣質化肥污染;其次是土壤乾旱、沙化、鹽鹼化、酸化嚴重,普遍缺少有機質、中、微量元素;再就是因連茬種植作物,導致土傳病害加重,土壤肥力下降,微生物活性差,生産力下降。

  化肥用量對增産作用已到了“天花板”

  黑龍江克山縣雙河鄉護心村農民孟德利今年種了1200畝地。去年他絕大部分都是種大豆,今年為了增加産量,他改種了700畝玉米。談起化肥的投入,他説:“這兩年化肥投入量一直在增加,畝化肥投入量每年都得增加10斤左右,否則就感覺糧食産量下降。”

  農民在種地時為少用化肥還是多用化肥似乎陷入了一個囚徒境況:少用化肥減産,多用化肥,産量到也升不上去了。

  有關專家分析説,當前我國化肥施用存在四大問題:一是畝均施用量偏高。我國農作物畝均化肥用量21.9公斤,遠高於世界平均水準(每畝8公斤),是美國的2.6倍,歐盟的2.5倍;二是施肥不均衡現象突出,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長江下游地區和城市郊區施肥量偏高,蔬菜、果樹等附加值較高的經濟園藝作物過量施肥比較普遍;三是有機肥資源利用率低。目前,我國有機肥資源總養分約7000多萬噸,實際利用率不足40%;四是施肥結構不平衡,傳統人工施肥方式仍然佔主導地位,化肥撒施、表施現象比較普遍,機械施肥僅佔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的30%左右。

  而各種試驗數據顯示:我國化肥投入的邊際效益明顯下降。以氮肥為例,從1998年到2013年,我國小麥的氮肥施用量增長接近200%,但單産水準卻只提升了50%。

  這説明瞭化肥施用量已到“天花板”,使用再多化肥對提高糧食産量作用也是有限。

  化肥減量要構建一個綠色肥料體系

  為了減少化肥使用量,農業相關部門已經採取行動,如實行的測土配方項目、機械化深耕、水肥一體化等措施。

  張樹清説:“我們可以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構建我國綠色肥料體系。首先要實現化肥産品綠色化、高效化,實現化學肥料增效減量;其次是構建種養一體化觀念,實現化肥有機肥替代減量;再次是普及精準施肥技術,施肥機械化智慧化,實現肥料精準投入;最後是管理法制化,在施肥投入管理上逐步走上法制化軌道,通過建立科學的補貼政策,鼓勵農民使用環保種植新技術。”

  比如近年來我國快速發展的緩控釋肥、水溶性肥料、增值肥料等新型肥料滿足了綠色環保、安全高效的需求。以增值肥料為例,肥料生産過程中加入海藻酸類、腐植酸類和氨基酸類等天然活性物質所生産的肥料改性增效産品。海藻酸類、腐植酸類和氨基酸類等增效劑都是天然物質或是植物源的,可以提高肥料肥利用率,且環保安全。

  張樹清説:提高耕地品質關鍵措施恐怕還是要大力推進有機肥的利用。

  首先是推廣機械施肥技術,解決農村勞動力短缺的問題。支援企業研發推廣有機肥運輸及高效施用機械,發展有機肥機械施肥,克服人工短缺、有機肥施用費時費工問題。

  其此是推進農牧結合,實現有機肥資源化利用。現在畜牧養殖規模化是一個必然趨勢,當然也帶來畜禽糞便堆積的問題。今後在推進農牧結合中,特別是在城郊肥源集中區和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周邊建設有機肥工廠,在畜禽養殖集中區建設有機肥生産車間,在農村秸稈豐富和畜禽分散養殖區建設小型有機肥堆漚池(場),逐步實現規模化養殖場畜禽糞便資源化。

  三是政策扶持,鼓勵農民應用有機肥。要加大政策扶持的力度,以補助的形式鼓勵新型經營主體和規模經營主體增加有機肥施用,實現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不斷培肥地力,減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

  改進施肥結構照樣維持高産

  近些年來,山東農業大學以“關於化肥減半增施有機肥維持最高的玉米産量”為課題作田間試驗,試驗結果表明:增施有機肥少用一半化肥照樣維持最高的玉米産量。試驗還得出了以下結論:長期施用有機肥可以改良土壤團塊結構;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理化性質;增加土壤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壤對氮磷鉀的固定,顯著提高土壤肥力。

  有機糞肥是我國傳統的農家肥料,上世紀50年代初,全國有機肥料佔總用肥量的99%以上。近些年來,由於化肥的大量使用,有機肥佔總用肥的比例下降到30%以下,導致耕地越種越瘦。

  針對化肥和農藥給生態環境和農産品所帶來的諸多問題,國內外學者提出了許多替代模式,尋求農業持續發展的新途徑,其共同特點是保護環境,減少化肥、農藥的施用,最大限度地依靠有機肥來培肥土壤,保持肥力,持續供給農作物養分。山東農大的試驗表明:如果秸稈中的養分通過動物過腹還田,糧食帶走的養分不能有效還田,可通過增施化肥解決,按照糧食與秸稈比例為1:1計算,與現行的化肥施用量相比,僅施加一半的化肥即可保證糧食産量不下降,甚至改造了土壤理化和生物性質,産量還可略有提高。

  耕地“治本”重點在“減化肥,增有機肥”

  現代農業對化肥的長期依賴,將制約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耕地“治本”的重點應當定位在“減化肥、增有機肥”。這不僅沒有環境風險,而且解決了棘手的農村環境問題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如秸稈中含有的物質和能量與糧食不相上下,通過牲畜轉換,即實現秸稈“過腹還田”,進而增加有機肥,地會越種越肥,化肥用量必然下降,對水的需求也將減少,從而大大降低種植業成本。

  據初步估計,如將全國50%的秸稈利用起來,可增加牛糞32.8億~38.3億噸,折合2835萬~3310萬噸硫酸胺。如果堅持不懈地用有機肥養地,減少化肥用量,則我國北方地區的鹽鹼地、丘陵地帶等中低産田可變為高産田或中産田,這樣,我國糧食生産的壓力就大為減小了。目前我國農民每公頃耕地肥料投入比歐洲農民多208元,但糧食生産能力只相當於歐洲國家的60%~70%。由於不合理施肥,國家每年浪費性化肥投入高達1400億元。事實上,中國農民使用的化肥中,60%左右沒有利用並對環境造成危害。

  為了保障糧食安全,化肥還要用,但要搞好品種搭配,改進施肥方法,這是實現零增長的治標手段;“治本”還是得從根本改善提高耕地品質著手,如增施有機肥,提高耕地的有機質含量,提高耕地的活性等有效手段。

  實現化肥使用零增長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不僅僅只是産品優化升級,還有施肥技術精準化、農業有機質充分利用、耕地品質的提升以及施肥管理的法制化等。目前,國內科研機構、企業在化肥使用的每個環節上進行探索、創新,都為我國實現化肥使用零增長提供了可能。

  實現化肥使用量零增長,我們已經在實施的路上。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