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戶制”向“農場制”的巧妙轉變

  • 發佈時間:2015-07-30 02:31:4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肖力偉胡明寶

  “物以稀為貴”,這是地處關中平原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的陜西省富平縣發展蘋果産業的黃金法則。陜西是我國蘋果種植第一大省,主要以紅富士品種為主。作為陜西蘋果種植大縣的富平縣,積極走差異化發展之路,形成了以嘎啦、粉紅女士等中早熟和極晚熟品種為主的蘋果産業發展格局,平均畝産效益達到1萬元以上,其中15%的農戶畝效益達2萬元以上。

  “錯峰上市”讓富平蘋果在市場競爭中價格優勢凸顯,農民種植積極性非常高,目前全縣蘋果面積22萬畝,産量30萬噸,産值達到10.5億元。但是,由於土地面積小、人口密度大,每人平均耕地面積只有1.4畝,嚴重限制了蘋果産業的規模化生産。

  為解決這一難題,近年來,在中央、省財政資金和省果業局果業專項資金的支援引導下,富平縣開始探索“大園區+小業主農業園”的發展模式,探索出了“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産業化經營新模式的運作機制,在實現蘋果的適度規模經營的同時,又促進了蘋果産業的轉型升級。

  合作社+農戶,土地流轉更順暢

  今年35歲的富平縣果農范峰曾在外打工10多年。2012年春節,范峰從外地返回老家過年。在一次偶然的聚會中,范峰認識了富平科農果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仵繼剛。范峰跟仵繼剛説:“現在國家農業政策這麼好,我想回來在農業上幹一番事業,可是聽家裏人説現在土地連片流轉很難,而搞農業不上規模是難以取得好效益的。”

  范峰的這一想法讓仵繼剛心裏為之一動,對於常年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的他來説,是否可以嘗試一下流轉一些土地交給這些有想法的人來經營。仵繼剛經過調查發現,受土地流轉費用、農戶相互間的信任度等因素影響,想要流轉到連片的土地非常困難。

  如何讓農戶放下思想包袱促成土地連片流轉?仵繼剛想到了當地農戶普遍信賴的富平科農果業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為富平縣科農公司領辦的合作社,主要從事公益農技推廣以及果業生産、加工、銷售。

  以合作社為平臺,按照互助合作的原則,將經營權由社員手中集中連片流轉到園區,承租期30年,每畝年承租費800元,3年後按每畝800斤小麥市場價計付社員,一年一付,合同簽到戶,款直接付到戶,村社幹部協調監督實施。

  按照這一流轉模式,富平科農果業專業合作社在到賢鎮集中連片流轉土地,截至目前已流轉3500畝,涉及4個行政村178戶農民。

  政府+合作社,建起高標準蘋果示範園區

  “土地流轉已成規模,如何規劃?”這個問題久久縈繞在仵繼剛腦海中。仵繼剛想:“如果只是簡單地按照傳統種植模式進行規模化種植,可能效果並不明顯。能否爭取政府的支援,建成現代農業園區?”

  於是,仵繼剛以合作社為主體,積極申報政府項目,得到了“陜西省財政現代農業生産發展資金蘋果産業項目”的支援,將園區打造成陜西省高標準蘋果示範園。

  富平縣果業局局長何寶全告訴記者:“高標準蘋果示範園的建設適應了富平縣蘋果産業轉型升級的發展需求。目前,富平縣果業産業正在由單一的農戶生産向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轉變,該示範園區的建立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導示範作用。”

  步入富平縣到賢鎮現代蘋果園區,映入眼簾的是整齊劃一地按照矮化、密植、立架、格網高紡錘型栽培的果園,統一的病蟲測報儀器,遍佈園區的殺蟲燈、誘蟲板等物理防治儀器,以及鋪設在果樹間的水肥一體滴灌系統。

  “合作社統一為園區購置了機械化農機具,旋耕、打藥、除草等實現機械化操作。另外,合作社還成立了一支由20人組成的技術隊伍,為園區提供各項技術服務,使園區成為一流標準化示範園。”仵繼剛説。

  合作社+家庭農場,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為充分調動園區的經營效率,仵繼剛堅持“從農戶中來,到農戶中去”的原則,將流轉來的3500畝土地經過改造建設後,按照30~50畝一方,以每畝地800元價格重新發包給種植大戶種植,在園區形成了89個家庭農場。

  在合作社統一指導下,園區種植管理實行“六統一”,即統一品種佈局、統一技術方案、統一物資使用、統一病蟲防治、統一機械耕作、統一品牌銷售。通過統一物資使用,以集團採供的形式,農戶降低生産投入10%左右,統一銷售,提高收益10%左右。合作社從農資供應、産品銷售環節提取適當費用,用於支出及分紅,擴大再生産。

  富平縣到賢鎮西城村果農王富義從事蘋果種植有10多年曆史,以前主要在川道種植蘋果。2013年,他從園區承包了30畝現代化果園。

  王富義告訴記者:“近些年種植蘋果效益非常好,但是由於果園面積小,一年收益有限,想流轉點土地擴大規模,又擔心技術不過關,投進去收不回來,所以就忙時務果閒時打工,很難將工夫集中到果園上。現在通過合作社給咱流轉好土地,又給咱提供全程技術服務,所以就果斷承包了30畝果園。”

  “在農業園區內,現在水、電、路、技術什麼都方便,按照標準化生産,産量6000斤,商品率95%。”王富義説,“原先種蘋果都是自己摸索,就拿用肥來説,原先就是撒點複合肥,現在在合作社指導下用上了有機肥、菌肥,講究個平衡施肥。”

  蘋果樹進入挂果期的前三年,為增加土地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在合作社指導下實行套種。仵繼剛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園區承租戶按30畝計算,前三年樹行間種植紅薯、豆類及蔬菜,可用地養地,每畝年純收入600元,一年一戶可獲得1.8萬元,第四年開始一年每畝果品收入可達3000元,30畝一年可收入9萬元,第五年開始一年每畝果品可收入5000元,30畝一年可收入15萬元,第六年每畝收入可達1萬元,30畝年收入可達30萬元。

  “‘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模式讓三方共贏:土地承包戶安全拿到800元流轉費,合作社提供各種服務實現創收,轉包種植大戶適度規模經營提高效益,有助於推動農業經營制度由‘農戶制’向‘農場制’的轉變。”何寶全對這一模式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