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大地的安穩 為了生活的安寧
- 發佈時間:2015-07-30 01:31:01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蔣秀娟
淩晨三四點鐘,監測隊副隊長陳文禮就起床了,簡單吃過早飯,水準觀測組的同事們披星戴月趕往西安近郊觀測點。
找到水準點,扶尺員豎尺規,觀測員用水準儀測數據,錄入手持終端。然後,馬上扛起儀器,一路小跑兒,到下一個觀測點繼續測量……
這是中國地震局第二監測中心的漢子們的普通一天。一天,一天,就這樣過了5年。
在車來車往的平原公路上,在人跡罕至的高原無人區,這群苦行在祖國廣袤大地上的人,風雨兼程,用雙腿和青春丈量著這片熱土,日日夜夜不停地監測著地球的“生命體徵”,匯聚點點滴滴數據,為中國大陸強震中—長期危險判定提供依據。
39年前的7月28日,我國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唐山大地震。如今,我國地震監測研究已取得長足進步。日前,記者走進地處西安的中國地震局第二監測中心,看到一張中國地球物理場流動觀測網正在越織越密,陳文禮們正是這群“織網人”。
監測員們的“苦行”生活
所謂水準觀測,就是要測出兩個水準點之間的高差及其隨時間的變化。按照國家規範,一般情況下兩個水準點的間距約5公里左右。這5公里左右的距離,需要觀測小組一站一站的連續測下去,平原地區每站前後尺規間距不大於60米,如果在山區,可能不到10米就要測一站。
如果説水準觀測組是不折不扣的“腳力大仙”,重力觀測組則是“神行太保”。他們攜帶著靈敏昂貴的儀器,每到一個觀測點擺好儀器,20分鐘測完,馬上趕往下一觀測點。“通常,他們一天至少趕400公里的路。”第二監測中心副主任王慶良説,“這個組的人大部分都有痔瘡,都是長期坐車坐的。”
GPS觀測組應該是真正意義上的“寂寞高手”。記者在西安市郊的一片玉米地旁,見到了窩在帳篷裏的軒敏傑和趙永年。他們對著儀器一守就是四天四夜,風餐露宿也在此。
極端惡劣環境、狼圍著帳篷打轉,這些意外對他們來説,已習以為常。真正的考驗其實是“寂寞”。“一齣任務就是四五個月,只能呆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兩個人的話一個禮拜就説完了。”剩下的日子二人幾近“無話可説”。
為地球做“體檢”
是什麼讓這群漢子堅持不懈?“當了解到我們觀測得出的數據,被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同行都拿去用,就覺得非常欣慰。”軒敏傑説。
“有關中國大陸強震孕育發生的動力學背景我們還缺乏比較系統全面的認識。我們迫切需要加強中國大陸地震孕育的動力環境基礎探察,以及中國大陸三維地殼運動和綜合地球物理場的成場成網觀測工作。”王慶良説。
2010年,在科技部和財政部的支援下,“喜馬拉雅計劃”得以啟動。“喜馬拉雅計劃”是“中國地震科學環境觀測與探察計劃”的簡稱,包含“中國地震科學臺陣探測”“中國綜合地球物理場觀測”“中國地震活動斷層探察”三個項目。王慶良將該計劃比作“給地球做體檢”,其中由第二監測中心牽頭實施“中國綜合地球物理場觀測”,就是主要通過類似心跳、血壓等醫學測量的三維地殼運動、地球物理場變化觀測,為中國大陸強震中—長期危險判定提供重要依據。
“我們利用區域長期精密水準觀測資料、GPS觀測等資料,已經計算獲得了青藏高原東緣地區、鄂爾多斯地塊周緣地區近50年尺度的長期三維地殼運動速度場圖像。該長期運動速度場産品不但是斷層活動速率約束、強震長期危險性判定的重要依據,同時對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的大陸動力學研究、氣候變化研究等,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例如,利用區域精密水準、GPS觀測資料,我們初步發現青藏高原的北東向擴展已深入到鄂爾多斯地塊及其周緣地區。”王慶良介紹説。
“又如地表重力場變化代表性産品——大華北地區重力場變化圖像,顯示出2009年9月—2013年9月期間,華北地區重力場變化整體呈現正、負相間變化特徵,推測可能與華北地區的地下水開採以及2011年日本9.0級地震的影響有關。”王慶良説。
未來需要更大的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提高強震中—長期危險地點的科學判定水準,並提前採取合理有效的震害防禦措施,對國家防震減災工作具有重要作用。”王慶良介紹,2010年啟動實施的“中國綜合地球物理場觀測”專項,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想利用優化整合的綜合地球物理場流動觀測資料,彌補定點連續觀測臺站空間密度不足的缺陷,提高中國大陸強震中—長期危險地點的科學判定水準。
記者了解到,通過近幾年的監測預報實踐,地球物理場觀測資料已在地震中—長期危險性分析判定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其中包括雲南紅河斷裂強震長期危險性的重新認識和2013年4月20日蘆山7.0級地震的中期預測等。
王慶良坦陳,雖然地球物理場觀測資料近年來在中期地震危險地點判定會商工作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畢竟還處在初級階段,應用效果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這是政府給未來子孫的投資。”王慶良説,未來還需要更多的積累觀測資料,進一步分析研究,爭取為早日突破地震預測預報的科學難題提供有力支撐。
(科技日報北京7月29日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