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豆大的“窟窿”或可危及生命

  • 發佈時間:2015-07-29 02:36:37  來源:長沙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長沙晚報記者詹春華

  通訊員符晴周傑斌

  指導專家白劍,長沙市中心醫院普外科主任、主任醫師,率先在湖南省開展腹腔鏡技術工作,目前已完成微創手術2萬餘臺。

  疑惑會游動的包塊是什麼?

  季媽媽最近在幫兒子偉偉(化名)洗澡時,發現他腹股溝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包塊,伸手一碰包塊就不見了,當孩子哭鬧、咳嗽時又會出現。“他身上怎會有游動的包塊?”季媽媽趕緊帶孩子到長沙市中心醫院普外科看病,經檢查為腹股溝斜疝,術後已完全康復。

  “疝氣是指人體組織或器官一部分離開了原來的部位,通過人體間隙、缺損或薄弱位置進入另一部位,簡單地説,就是肚子內的器官跑到別的地方去了。”據長沙市中心醫院普外科主任、主任醫師白劍介紹,疝氣在人體各部位都有可能發生,以腹股溝疝最為常見。根據年齡不同,可分為兒童疝(0~18歲)和成年疝(18歲以上)。在全球範圍內,不同年齡段兒童腹股溝疝發病率為0.8%~4.4%,在早産兒中更是高達30%。該疾病以嬰幼兒期多發,男女發病性別比為15:1,且右側多於左側,少數為雙側,女孩也可以發生腹股溝疝,但明顯少於男孩。

  “小兒疝氣是腹壁上的缺陷和薄弱點,就像在孩子腹壁上有個豆大的‘窟窿’,但若不及時填補,這個小洞很容易引發天大的麻煩,比如嵌頓和絞窄等,嚴重時可危及生命。”白劍表示。

  自查經常摸一摸是否有疝氣

  “每年暑假期間,科室接診的疝氣患兒比平時約增加50%,今年也是如此。而且從接診情況看,很多家長帶孩子來看病時,已經出現疝氣症狀很久了。”白劍説。小兒腹股溝疝的主要症狀為腹股溝區可復性包塊,即大腿根部突出一個包塊,可大可小,在患兒用力咳嗽、舉重物、大便困難、下樓梯、打噴嚏、哭鬧時,腹腔內壓力增高,包塊會特別凸出,平臥、用手按壓或情緒安靜時包塊會消失。孩子年紀小,有時無法很好表達身體不適,平時家長應該多觀察寶寶身體的變化,有劇烈的嘔吐、發燒、血便、腸梗阻等症狀或出現不明原因的反覆哭鬧時,需要考慮小兒疝氣並伴有嵌頓的可能。

  “小兒疝氣就像是脫線的毛衣,若不早點把脫線的位置固定好,那脫線造成的洞就會越來越大。”白劍提醒家長,治療小兒疝氣千萬不要陷入以下誤區:

  1.不少家長對“疝氣”這個詞比較陌生,即便有家長自認為了解該病,看到自己孩子沒有明顯症狀,認為疝氣不痛、不耽誤吃喝,就不需要治療。殊不知,疝氣自愈只是極少數個例,一旦發生嵌頓或絞窄,很可能會危及生命。

  2.發現疝氣後,盲目給小孩吃藥、打針等。一方面耽誤了病情治療的最佳時間;另一方面有些藥物可能會帶來毒副作用,危害孩子心、肺等內臟器官。

  3.有的家長迷信民間偏方,給孩子綁扎治療疝氣,這雖然暫時能緩解症狀,但長此以往,很可能會壓迫到局部造成血液迴圈不暢導致內部病變。

  治療不同年齡方法不同

  “早期疝氣手術從入院到出院可在24小時內完成,疝塊越大,手術就越複雜,風險也就越高,疝氣要早發現早治療。”白劍特別指出。

  【0~1歲的疝氣患兒】

  由於1歲以內的腹股溝疝患兒有自愈的可能,故可以採取保守治療。家長可嘗試採用疝氣帶,但鬆緊要得當,以包塊兒不掉下來為準,太緊會影響孩子發育,也可以用軟布包住一枚一元硬幣,將包塊壓回腹腔,再用膠布固定,以達到讓包塊不再突出的目的。若不知道如何操作,可讓專業普外科醫生協助指導。

  【1~6歲的疝氣患兒】

  1歲以後,患兒自愈的可能性基本消失,建議孩子6歲以前接受手術治療。目前比較推崇的方式為開刀疝囊高位結紮術和腹腔鏡疝囊高位結紮術,具體選擇哪種需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根據年齡不同所推薦的治療方法也並非絕對,需因人而異。若不滿1周歲,腹股溝疝很大或反覆出現嵌頓,保守治療的危險增大,建議及時手術治療;而大於6歲的患兒若疝比較小,也可採用腹腔鏡微創的方式治療,建議由專業普外科醫生為患兒制定個體化治療計劃,以達到最滿意的治療效果。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