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與我國首台電腦一起走過的歲月

  • 發佈時間:2015-07-29 01:30:5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往事依依,歲月如煙。如今我已經是白髮蒼蒼的耄耋之人,回首自己與電腦一起走過的歲月,心潮起伏,感慨萬千……追思我親身參與的、我國自己研製的第一台電腦誕生,依然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我國的計算技術雖然只比日本晚一兩年,但畢竟距世界上第一台電子電腦的出現已經晚了十年。當時大家一致的意見是:先學習掌握蘇聯已有的技術,在此基礎上,再根據我國的具體條件,開展自己的研究工作,即“先仿製後創新,仿製為了創新”。

  1956年,我國派出赴蘇聯計算技術考察團,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裏,考察團分別對莫斯科、列寧格勒兩地的計算技術的科研、生産與教育進行了考察,並重點對M-20電腦進行了學習。

  我國第一台小型電子管數字電腦又稱103型數字電子電腦,該機是基本按照前蘇聯提供的M-3小型數字電子電腦的圖紙資料製成的。研製該機的技術工作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全面負責,試製生産由四機部738廠負責。五院二分院(中國航太科工二院706所前身)參與的人員中,張梓昌(後為中國航太科工二院706所第一任所長)、李祖熙、曲禮慧被分配參加103型電腦的工作。1957年12月,103型電腦研製工程組正式成立,張梓昌任副組長,為技術帶頭人,後續還設立了電源、記憶體、磁鼓和輸入輸出等專業組,為整機提供配套工作。

  103型電腦的試製工作于1958年5月底基本完成,6月初機器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機房安裝完畢,並且立即開始調機。分調大約花費一個月,聯調花費一個月。經過兩個月的廢寢忘食地艱苦奮戰,在7月31日全機可以運作一個4條指令的程式進行“表演”。運作4條指令的程式雖無實用價值,但全機確實是體現了一台電腦的一切要素而運轉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説,它標誌著我國第一台數字電子電腦的誕生,它適應了建國初期國防尖端科技事業的需求。

  1958年8月1日,103型電腦部分研製人員歡聚在機器前,慶祝我國第一台數字電子電腦誕生,填補了我國現代電子電腦的空白。當時,中科院張勁夫副院長來到機房觀看了“表演”,並正式命名這台電腦為八一型數字電子電腦,同時還風趣地説,還應該給這台電腦取個小名,叫做“有了”,表示中國“有了”電腦。

  1958年8月2日,人民日報在第一版刊登消息:“我國計算技術學科建立的標誌著第一架通用數字電子電腦製成”,消息稱這架電腦是計算技術研究所、北京有線電廠和其他有關單位合作製成的。同時刊登了該電腦及有關人員的照片,照片中出現了五個人,其中兩人就是706所的張梓昌和柳浦生。

  1956年夏,由毛澤東主席提議,在周恩來總理的領導下,我國制定了《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把開創我國的計算技術事業等項目列為四大緊急措施之一。

  規劃制定後,706所有不少老同志參與到104大型數字電腦研製和調試戰線上。這些科技工作者經過了一年多的漫長研發攻關、測試驗證之後,104機終於在1959年國慶時宣佈研製成功,為祖國的生日獻上一份了大禮。後來,中華世紀壇青銅甬道銘文中寫道:“西元1959年,乙亥,我國第一台每秒運作一萬次通用電子電腦在北京試製成功”。104型電腦機完成後,我國許多重大科學課題紛紛上機運算,第一顆原子彈的有關科學計算就是由104型電腦上實現的。

  104型電腦是我國第一台大型通用數字電子電腦,平均每秒運算1萬次,已接近當時英國、日本電腦的指標。通過這台電腦的研製,創造了我國自主開發的條件,培養出從研究設計、生産製造、系統調試到技術保證的配套隊伍。當時的北京有線電廠生産了7台該型電腦,均交付軍事部門使用,為促進國防尖端武器的研製做出了突出貢獻。

  1956年至1962年,國家為從各大專院校及科研單位派來的學員共舉辦了四屆為期一年到兩年的訓練班,共培養出具有大學本科畢業水準的計算技術專業人員700余人。分散到706所、電子部等電腦骨幹單位,成為了我國發展電腦事業的重要力量。

  後來,706所包括我在內的科技工作者又陸續參與了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的大型通用數字電子電腦119機的研製工作。

  1964年春,《人民日報》曾在頭版大幅面報道了119機研製成功的消息,之後不久又在頭版報道聶榮臻元帥代表中央在人民大會堂為其授予1964年全國工業新産品一等獎。119機在我國的國民經濟、國防建設、科學研究等事業中起過重要作用,完成了大量原子能、天氣預報等方面的計算任務,為氫彈早日研製成功做出了貢獻。在中華世紀壇的青銅甬道銘文中刻有:“西元1964年,甲辰,第一台通用電子數字電腦正式投入運作。”將119機的成功研製列入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重大事件中。

  追憶往昔,我于1958年大學畢業來到了中國航太科工二院706所,親眼目睹了706所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電子電腦研究室、第五設計部到第七機械工業部二院706所的發展歷程。從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小夥子,到業務骨幹,再到第二任所長,我的一生與電腦結下不解之緣,我自己的一腔熱血、聰明才智、畢生心血,都貢獻給了706所的電腦研發事業。

  依稀記得當年所裏只有一棟鉛灰色的3層小樓,那是所裏唯一的計算樓。樓的南面是一座類似廠房的食堂,宿舍則坐落在上班區之外,是一座不起眼的小黃樓。一個房間裏往往20多個人,它的原址是部隊軍營,不是標準的宿舍樓。工作和生活條件雖然比較艱苦,卻苦中有樂。那時候的人,單純、樸實、坦誠,同志們之間的關係非常融洽,經常加班加點,可是從來沒有人計較得失,不追求榮譽名利。那時的我們學習熱情高、工作勁頭大、獻身精神強,任勞任怨,整天有使不完的勁兒。晚飯後,沒有人要求,大家有的來所里加班、有的來學習,往往需要領導須進行多次“驅趕”才能回家休息,真是到了為了工作廢寢忘食的地步。我那時每天的工作生活軌跡就是706所計算樓—食堂—宿捨得“三點一線”,雖然現在回想起來也許會覺得有些枯燥無味,但那時的工作生活對於我來説可謂苦中有樂。

  回首自己與電腦一起走過的難忘歲月,706所如同祖國一樣,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沐浴著共和國的光輝,幾代706人積極探索民族電腦發展之路,從參與研製我國第一台電子管數字電腦到為“兩彈一星”成功發射進行大量計算與模擬倣真,從助力“東方紅一號”衛星上天到護佑神州九號完成“太空之吻”,實現了一項又一項里程碑式重大突破,為中國航太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在這裡,也記載著我人生軌跡。它記錄了我青年的夢想與追求、中年的拼搏與奮鬥、老年的收穫與溫馨,有成功的欣悅與輝煌,有驕傲也有徬徨。

  假如蒼天允許我們有來生,我還要與電腦同走人生之路,與它同行,再重溫精彩的人生!

  (作者係中國航太科工二院706所第二任所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