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芝醜聞折射製造業轉型困境(經濟透視)
- 發佈時間:2015-07-28 00:00:00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日本東芝公司近期曝出的財務造假醜聞,堪稱一場地震,不僅挑戰了日本企業的誠信體系,也折射出日本製造業面臨嚴峻的轉型挑戰。
在東芝公司醜聞之前,日本已出現過三洋退市、新力“斷臂求生”、松下“刮骨療毒”、夏普“賣股自救”……一年內頻發的事件,暴露了日本製造業國際競爭力全面下滑的現實。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製造業開始步入下行通道。例如電子産業盈利能力出現驟降,營業利潤率10年間從平均7%一路跌破2%。至世紀之交,日本大型電子廠商已鮮有盈利,日立、松下等六大巨頭出現大幅虧損,赤字總額一度高達近2萬億日元(約合162億美元)。步入衰退期後,日本企業紛紛採取各種措施改革自救。在電子産業半導體領域,為擺脫韓美企業的前後夾擊,東芝、富士通、三菱等掀起了一場大規模業界重組。由於改革不徹底,日本並未出現專業化的半導體設計與製造企業。
日本製造業戰略轉型為何遭遇困境?
首先,由於戰略失誤而導致企業資源浪費,甚至喪失其傳統競爭優勢。一些企業盲從美國模式,急於轉型而致“邯鄲學步”,如新力的績效主義改革僅是推升了高管待遇,卻造成大批技術人員離職,導致其喪失了技術優勢;一些企業急於求成,不惜重金實施並購。據統計,過去10年,日本公司平均每天至少吞併一家外國公司。大規模強行推進國際化,最終造成“消化不良”,反拖累企業發展。東芝就是因斥資54億美元收購美國西屋電氣公司,從而導致研發投入不足、技術進步受阻,2013年其專利資産規模排名從第二降至第五。
其次,部分日本企業因認識誤區造成判斷失誤,最終導致失敗。長期以來,很多日本企業認為自身陷入了“高技術低利潤”的悖論,夏普就是典型代表。該公司自恃擁有先進技術而傲慢地對待市場。殊不知需求決定價值,只有被廣泛應用的技術才是真技術。這也是豐田公司最近一次性公開5680件專利技術的真正原因。
對於日本製造業的集體滑坡,日本政府也難辭其咎。4年前奧林巴斯深陷財務醜聞,東京證券交易所以“影響不大”未做出強制其退市的決斷,這嚴重地違反了市場規則,侵害了廣大股東的權益。事後被曝光的真相證明係日本政商各界斡旋施壓的結果。這讓人不得不擔心,東證此次將如何為東芝的醜聞收場。
“安倍經濟學”實施以來,已有超過23萬億日元的外資進入日本市場,成為支撐日本經濟的重要力量。不僅如此,外需更是其經濟改革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東芝公司的財務醜聞處理不當,將導致日本市場信用嚴重受損,進而威脅到日本經濟改革的成敗。
值得關注的是,村田電子等日本零部件企業通過與美、中、韓等國廠商緊密合作、聯合創新而異軍突起。突破舊有觀念、順應全球化潮流,注重跨國、跨行業的聯合開放創新,這恐怕是日本製造業擺脫困境的重要出路。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28日22 版)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