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專家:氣候談判是一場經濟博弈
- 發佈時間:2015-07-27 11:1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日本《産經新聞》7月21日文章】題:氣候變化談判的本質是經濟戰爭(作者經團聯21世紀政策研究所主任研究員澤昭裕)
面向年底在巴黎召開的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主要國家都提出了有關溫室效應對策的初步方案。今後將開始正式談判,而意外且鮮為人知的是,這場談判的本質和實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經濟戰爭”。
如果減排目標越高越容易帶來經濟增長的“神話”,那麼任何國家都會爭相提出宏大目標。但實際情況與之相反。溫室效應對策將導致經濟成本增加,成為經濟增長的腳鐐。因此,各國都儘量將減排義務推給他國。但這種真心話無法言之於口,各國又都致力於給世界留下本國減排決心比天高的印象——想盡辦法在數值目標和對策表述上做文章,避開他國的攻擊和尋找替罪羊。
使本國的經濟、政治成本最小化,這是各國談判代表團的得分點。
美國氣候政策模糊
在這種意義上,最危險的是美國。此前一直在該問題上未有建樹的奧巴馬總統為了留下政績,對此次氣候變化談判寄予厚望。為此美國國內的主要對策是限制煤炭火力發電。但在煤炭火力發電排放的汞等環境限制的相關訴訟上,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以“在決定限制是否恰當之前應考慮對策費用的巨大”為由,將訴訟退回下級法院處理。有關二氧化碳排放限制的訴訟也接二連三,美國國內是否在切實實施溫室效應對策尚不得而知。
並且,即使現任美國政府加入巴黎協議,未來如果政權落入共和黨之手,也就有退出協議的可能。有意見認為,協議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義務規定不公平,如果美國擔憂國家利益受侵害,就有可能掀桌子。很多人應該還對布希政權退出《京都議定書》記憶猶新。
歐盟減排目標過高
歐盟怎麼樣呢?歐盟自負其一直是氣候變化談判的領導者,有政治象徵性。但歐盟也有不堪回首的經歷:在哥本哈根舉行的COP15上,擔任運營事務的歐盟未能促成各國簽訂“後京都議定書”(《京都議定書》2012年第一減排承諾期到期後新的溫室氣體減排國際協議)。歐盟至今對此心有餘悸。但也正因為此,此次巴黎談判歐盟可謂傾盡全力。
不過歐盟對自己的減排目標的表述還停留在自己的目標對比他國來看非常高的90年代上(由於上世紀90年代英德轉變能源戰略等特殊情況)。由於發展中國家也將加入減排行列,原本應該重新設定比較標準。不僅如此,歐盟還將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也納入減排目標,有充數之嫌。
德國今後將致力於擺脫核電。但如果太陽能、風能等不穩定的電源增加,則作為備用電源的礦石燃料發電必不可少。德國擔憂在天然氣供給上對俄羅斯的依賴加深,恐怕難以擺脫煤炭。減排二氧化碳並非易事。歐盟其他國家也有類似情況,恐怕只有在歐洲經濟陷入長期低迷的情況下才能達成減排目標。
談判不是“選美比賽”
南韓在6月底終於提出了自主減排溫室氣體的目標。
南韓原本是經合組織成員,但卻沒有提出發達國家被期待的減排目標,每人平均碳排放量比日本高,沒有任何可炫耀之處。
可能很多日本人都有所誤解,此次巴黎談判並不是競爭減排數值目標的“選美比賽”。建立起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自主提出溫室效應對策目標,並認真實施、取得成果的機制,才是新協議的本質。
各國相互監督實施情況,爭取在伴隨著經濟、政治負擔的政策努力中取得平衡和互信。建立這種機制的努力才是巴黎談判的基礎。要努力進行減排,就需要各國對減排目標和機制感到公平。日本也不要“一國強出頭”,應充分看清主要國家的對策的可行性,再進行交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