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資質認證 呼吸治療師身份遇“尷尬”
- 發佈時間:2015-07-24 07:1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隨著醫療技術不斷發展,呼吸機在醫院的使用已經較為普遍,呼吸治療也更加廣泛用於心、肺疾病診斷和治療以及危重病人搶救。專家指出,呼吸治療對於改善危重病人療效和提高生存率至關重要,但由於教育、培養體制欠缺,呼吸治療師陷入市場有需求、身份遇“尷尬”的境地,亟待完善頂層設計,健全培養、培訓機制,推動呼吸治療行業的健康發展。
87年出生的湘妹子尹麗是湖南省人民醫院的一名呼吸治療師,説起自己的工作,她的言語中透出自豪之情。
作為湖南省第一批呼吸治療師,尹麗和同事們每天奔走在醫院的急診、手術室和各個病房搶救前線,協助醫生、護士幫助呼吸衰竭的病人爭取更多時間,為垂危的生命奪回寶貴生機。
尹麗説,對於呼吸治療師而言,不僅要會操作呼吸機,還要充分了解病人的病情。呼吸機有很多使用模式和幾十項參數,模式的正確選擇和參數的精準設置對於為病人提供優質的呼吸治療很關鍵。操作中的任何一點失誤,就可能影響重症病人的治療效果。
湖南省人民醫院呼吸治療專科呼吸治療師高敏告訴記者,呼吸治療專科實行24小時工作制,呼吸治療師不僅負責呼吸機參數設置、調整,還要負責呼吸機管理、消毒、調配,以及上機病人的氣道護理、運轉和康復期的健康管理和健康宣教工作。
湖南省人民醫院呼吸治療專科主任韓小彤表示,目前,呼吸治療在醫院的急診科、重症監護室、手術室等廣泛參與各種急、慢性心肺疾病患者的評估、搶救、治療、護理以及健康教育,對提高搶救成功率、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記者調查了解到,呼吸治療專業最早起源於美國,後來在美國、加拿大發展起來,至今有50多年曆史。在國內,呼吸治療還是一門新學科,目前仍處於初步發展階段。目前,包括呼吸治療師在內的醫療技術人員嚴重缺乏,客觀上加大了醫生、護士的工作量,也不利於醫療設備的高效利用。
“現在很多大醫院的呼吸治療設備是進口機器,動輒二十幾萬,貴的四十多萬,可這方面的技術人才卻缺乏,呼吸機的操作大多由醫生、護士兼職完成,這加重了醫護人員的負擔。”韓小彤説。
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呼吸治療師陷入了“市場有需求、培養無體系、就業不明朗”的尷尬境地。
首先,呼吸治療師的身份仍顯“尷尬”,全國缺乏專門的呼吸師資質認證和考核標準。衛生主管部門沒有出臺專門的呼吸師資質認證和考核標準,呼吸治療師職業也未被人社部門正式認證為新職業,對於目前已經從事呼吸治療工作的專業人員來説,既不是醫生也不是護士,其職稱晉陞也沒有明確的標準。
“讓人尷尬的是,呼吸治療師既不屬於醫生又不屬於護士專業系列,如何評定職稱、培訓、考試都是沒有解決的問題。”韓小彤説。
其次,呼吸治療師教學、培養體系不健全。記者調查了解到,全國大多數醫學院呼吸治療專業尚未設立,呼吸治療行業缺乏規範的培養模式,缺乏系統的教學與培訓。
據了解,目前僅有川大醫學院、西安醫學院和鄭州鐵職開設了呼吸治療師專業,但由於就業前景不明朗,呼吸治療師專業招生始終受到限制,往往難以招滿。
第三,醫院普遍沒有設置呼吸治療專科,學生就業前景不明朗。部分呼吸治療專業的醫學生對於就業前景心存疑慮,在就學過程轉机專業的人不在少數,還有部分學生畢業後也無法獲得相關資質認證,在醫院找不到與本專業對口的工作崗位,只好轉投其他臨床崗位。
專家認為,新醫改明確提出了建立“預防、治療、康復一體化”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而在“預防-治療-康復”的醫療模式中,不僅需要醫生、護士“唱主角”,還需要包括呼吸治療師、治療師、營養師在內的醫學團隊共同協作,為有醫療需求的人群服務。
業內人士透露,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呼吸機在醫院的應用越來越普及,很多三甲醫院引進的都是進口呼吸機,一般各種參數設置都有幾十項。按照實際臨床需求,在重症監護室,每10床至少應有專職呼吸治療師1人,並提供24小時呼吸照護服務,急診科至少應有1名呼吸治療師駐守,然而很多醫院連專職呼吸治療師崗位都未設置,給病人上呼吸機均由醫生或護士完成,而這些人員大多未經專業培訓,導致呼吸機的規範化使用程度不高。
韓小彤認為,只有經過專業培訓的呼吸治療師,才能協助醫生給病人特別是重症病人提供個性化的呼吸治療,為其制定最合適、優質的治療方案。
專家建議,完善頂層設計,儘快出臺專門的呼吸師資質認證和考核標準;加快完善呼吸治療教育體制,在更多醫學院設置呼吸治療專業,同時推動醫院呼吸治療科專業化建設,二甲及以上醫院可以配置專業呼吸治療師崗位,在醫療衛生職稱評定系列中增設呼吸治療師系列,給呼吸治療師適當的發展空間,推動呼吸治療專業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