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情緒對健康會有怎樣的影響?

  • 發佈時間:2015-07-23 12:29:3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打破砂鍋

  近期,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美國一位著名醫生研究發現,人的振動頻率如果是在200以上就不生病,振動頻率低於200的人容易得各種各樣的病。請關注——情緒對健康會有怎樣的影響?

  近期,網上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美國的一位著名醫生大衛·霍金斯博士在其研究中發現:很多人生病是因為沒有愛。他每天接觸到1000多個病人,只要看到病人就知道這個人為什麼生病,因為從病人身上找不到任何一個愛字,整個人被痛苦和沮喪淹沒。他説:“人的振動頻率如果是在200以上就不生病。通常這些病人的振動頻率低於200,比如喜歡指責別人,大概振動頻率只有三四十。不斷指責別人、抱怨、沮喪的過程當中就消減自己很大能量,所以振動頻率低於200的人容易得各種各樣的病。”

  事實上,很多人在生活中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當身體不適,患有軀體疾病時,往往同時伴有情緒上的變化,容易煩躁、焦慮,對周圍的一切都感到不稱心;而情緒不佳時,也會感到軀體的不適,如心情抑鬱時腸胃不適、食量頓減,焦慮不安時頭痛暈眩,情緒激動時心跳加速,等等。由此可見,情緒和疾病的確有著一定的關聯。然而,情緒對人體健康究竟會産生多大的影響? 如何讓心情盡可能保持愉悅呢?

  情緒對健康有一定影響

  對於美國大衛醫生的故事,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羅非表示:“這種説法聽説過很多次,卻從來沒有一次看到有人説怎麼測量人的振動頻率的。不管是用電子儀器、心理問卷還是行為測量都沒見過。所有和這相關的説法,或許可以勵志,但不能以科學來對待。”他認為,情緒是對健康有一定的影響,但也並不是疾病發生的唯一原因。

  羅非指出:“心理對外界的應激表現為‘心理炎症’,即情緒反應。炎症和情緒動員了機體和內心的儲備能力,促成機體與內心的結構和功能改變。適度範圍內的應激,是人類適應環境、提升自身過程中的必然反應。過度的應激無疑會導致生理和心理的病理狀態。”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程京在談到情緒對健康的影響時説:“在誘發疾病發生的因素裏面,我們往往對物質過於看重,對精神卻嚴重忽略和忽視,而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提出對情志的了解,也就是我們的心情和情緒。治療一些疾病時常常需要精神上有所寄託,它可以叫做‘玩物尚志’,當我們精神沒有寄託的時候,什麼毛病都有可能出現。讓精神充分愉悅,一定程度上能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國內外有大量情志調養延長病患者壽命,甚至被醫院“判死刑”的病患者不治而愈的案例。程京舉了個例子:在中央1台播出的《尋寶》節目裏有一位老人,腫瘤已經全身轉移,醫生告訴他只可以活一個月,回家做點自己想做的事,之後老人開始玩收藏。這個愛好之前一直得不到家人的支援,因而老人也就沒有堅持去做。然而奇跡出現了,一個月、兩個月、一年過去了,老人還活著,現在這位老人已經痊癒了。治愈的原因就在於他堅持了他的興趣愛好——收藏。

  注意負面情緒對健康的影響

  “人的身體是很奇妙的,那就是它具有可塑性。比如,如果每天去健身房,一週之後經常鍛鍊的肌肉就會膨脹發達,力量增長。同樣的,人的心理也是具有可塑性的。如果每天重復想一件事,一週之後它就成了習慣。所以,如果每天都處於負面情緒之中,一週之後,這種負面情緒就會變成習慣。那麼,與它相關的生理和心理過程也就變成了常態。如果把負面情緒的生理和心理過程叫做不健康,那麼,持久的負面情緒就會産生這種效果。” 羅非説。

  在現代生活中,情緒對疾病影響的例子也有大量的反映。如疲勞,人們普遍認為疲勞是由於超負荷的體力或腦力勞動引起的,但是心理學研究發現,辛勤的工作並不會導致經過休息之後仍不能解除的疲勞,疲勞與人的心理狀態有關,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尤其是憂慮、緊張、煩惱等才是導致疲勞的真正原因。常見的如失眠、頭痛、焦慮、猜疑等症狀, 也都可以找到情緒方面的原因。一旦出現了以上症狀,又可成為加重情緒惡化的新原因,情緒惡化又必然進一步加重原有的症狀。如此不斷反覆,就形成一種“ 惡性迴圈”, 這就是一些此類疾病難以治愈的主要原因。

  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克制自己、壓抑憤怒、有不安全感及不滿情緒的人易患癌症。這是因為不良情緒對機體免疫機能有抑製作用,削弱了免疫系統識別和消滅癌細胞的“免疫監視”作用。

  發揮情緒在治療中的作用

  臨床醫學研究顯示:患者的情緒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轉歸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當患者情緒高漲或對治療充滿信心時,常可使病情好轉或趨於穩定;當患者對治療失去信心或受到外界不良刺激而出現情緒劇烈波動時,病情常極易惡化,伴隨患者心理狀態的改變和情緒波動,而出現病情突變。

  程京介紹,今年博奧生物集團與中國科學院的生物物理研究所聯合開展相關研究,以揭示“精神因素在誘發疾病中到底佔多大的權重”。在今年完成的初步實驗中,以瓷器類文玩愛好為例,當具有瓷器類文玩愛好的實驗對象接觸到瓷器文玩時,發現可以刺激到實驗對象的大腦額中回區域;而沒有這樣愛好的實驗對象大腦對應區域就沒有任何反應。經常受這樣的刺激也許會對增加人體的免疫力有所幫助,現在研究仍在進行中。他希望,有朝一日文化産品也可以當成藥品一樣開處方,根據自身狀態有針對性地選擇欣賞和學習這些文化産品。

  羅非則建議:“如果我們不喜歡某種身體和心理的狀態,並且把它視為疾病,希望把它糾正掉,那麼,只要選擇能夠産生和它相反狀態的情緒,並且把它堅持下去即可。比如,如果我們把負面情緒導致的狀態看作疾病,那麼堅持正面情緒,肯定能起到糾正這些狀態的作用。”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