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農村巨變的“密碼”——探析貴州省財政支農模式創新
- 發佈時間:2015-07-22 10:03:00 來源:中國農業資訊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三農”是立國之本,立國之基。黨中央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加大財政投入。然而農業資金投入短缺、農村金融體制落後、涉農經濟實體融資困難等,成為阻礙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瓶頸,也是困擾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最為突出問題。
2013年以來,在農業部的支援下,貴州省農委率先在全國探索財政支農模式創新項目,用財政資金撬動金融資金,幫助解決新型農業生産經營主體“貸款難、貸款貴”的突出問題,為西部山區省份探索了一條新路。
理念引領——
迫切發展的願望與經濟欠發達、總量小、財力相對薄弱的實際形成了矛盾的對立面。公共財政的陽光給山區發展提供了動力
貴州是西部多民族聚居的傳統農業省份,也是貧困問題最突出的欠發達省份,貧困和落後是貴州的主要矛盾,農業在全省國民經濟發展當中佔有很重份額。在農業部的大力關心和支援下,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中央、省級財政強農惠農資金的加大投入,貴州農業農村經濟工作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有關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貴州全省生産總值達到9251.01億元,第一産業增加值1275.45億元,佔生産總值的13.79%。農業增加值增速排全國第1位,糧食總産量創近五年新高,糧經作物面積比達41:59。2014年通過農業結構調整和産業化經營,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全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6671元,實際增長13.1%。
近年來,貴州省搶抓政策機遇奮力後發趕超,各類涉農經濟實體加速發展的願望迫切。然而,迫切發展的願望與經濟欠發達、總量小、財力相對薄弱的實際形成了矛盾的對立面。單純依靠和等待有限的財政資金投入遠遠不夠且不符省情。同時,由於涉農産業投入大、週期長、回報慢、抵質押物弱、風險高的特性,加之對涉農領域缺乏農業專業知識和人才不盡了解,對涉農項目的可行性缺乏科學論證,金融機構不敢盲目涉足進行投融資,導致了涉農貸款發放門檻高、手續繁瑣、審批時間長、運營成本高等問題。
農業生産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薄弱、涉農企業投融資難題已成為制約貴州省現代農業快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瓶頸之一。加快引導和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金的投入,破解融資難題亟待全力推進。
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三農”工作給予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視,作出一系列重大的戰略部署,逐步形成了新時期“三農”的理論和政策體系,其主要內容是財政支農,核心是公共財政向“三農”傾斜,讓廣大的農村地區享受公共財政的陽光。
公共財政的陽光給山區發展提供了動力,面對出現的新形勢和新問題,著力加強和提升農業職能部門的政策調研工作水準,積極開展相關研究工作,不斷探索創新,建立健全和完善現行農業扶持模式,積極盤活現有存量資金、管好用好資金,使其充分發揮效益,成為農業系統財務部門工作重點。
“我們必須積極思考、勇於探索創新,提出相關建設性措施或意見,為改革完善財政支農投入機制提供參考經驗。”貴州省農委財務處處長方濤説。
助力“三農”——
開展財政支農模式創新試驗,是貫徹落實中央“三農”政策、實現“三個轉變”的需要,更是當前貴州省農業生産發展實際的需要
2014年9月30日,農業部農業技術服務創新項目貸款發放儀式在黔西南州興仁縣舉行。興仁縣40戶薏仁米加工戶獲得了2000萬元的優惠利率貸款,有效解決了向農戶收儲原料的資金需求。
貴州省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利用農業部財政專項資金500萬元,通過擔保中心,按照放大8倍的比例,有效引入銀行(建行)信貸資金4000萬元放大投入到涉農産業,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和自願原則,扶持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涉農小微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切實幫助解決生産發展所需資金。
項目的實施,切實解決了項目農戶“貸款難、貸款貴”問題。參與項目前,項目農戶無法獲得銀行貸款,即使獲得貸款,也只能享受小額擔保貸款,需要一定的質押抵押物,並且手續繁雜,成本較高,貸款利率支出實際都在13%以上。農業企業擔保具有風險大、成本高、保障低的特點,農業産業不僅面臨較大的自然風險、同時還承受著市場風險。為此,涉農擔保風險控制尤為關鍵。
7月23日,貴州省2015年政策性農産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點工作在貴陽啟動,今年,貴陽市將啟動生豬、蔬菜目標價格保險工作。截至目前,該項目在貴州的畜牧、薏仁、蔬菜等産業上試點,並取得很好的效果。
2011年貴州省農委與新希望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簽署農業産業投資合作協議,在傳統的承貸銀行、擔保機構、中小企業三方擔保融資模式中導入“第四方”(即新希望集團)擔保。第四方選擇符合條件的養殖戶,測算其融資缺口,並根據相應的規模向其提供飼養原料,派出技術人員對其養殖進行培訓和引導。當符合條件的被擔保人發生財務危機、市場風險或者不可抗力而無法按時償還貸款時,可由第四方承擔無限連帶責任,降低企業還款風險。
成立於2004年黔農融資信用擔保中心是貴州省農委國有獨資擔保機構,目前中心總資産3.2億元、提取準備金餘額3364萬元、貨幣資金餘額1.01億元。在受保企業的選擇方面,擔保中心有一套較為科學、完整的工作審核流程。企業申請後,組織有關專家進行現場實地考核,重點審核經營狀況、發展潛力、資産抵押等方面情況,並編寫評審報告交擔保風險部進行合規性合法性審核,最後提交審擔會審議。
企業承擔了財政先建後補項目,但缺乏前期所需建設啟動資金,企業又不具備銀行貸款條件,農業財務部門通過與擔保機構的協調介入,可用財政先建後補資金為企業進行反擔保貸款,項目建設完成通過驗收的,兌現獎補資金償還銀行貸款,有效地規避了承貸風險。同時通過貼息、降低保費、反擔保等扶持措施,可有效地降低涉農企業的貸款融資等生産成本和經營風險。
與此同時,貴州省農委充分發揮專業技術人才優勢,對扶持的涉農企業等加大技術諮詢和服務力度,及時發現和解決企業在生産經營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也是規避生産經營風險的有效措施。
廣大農村留守婦女群體更是農村中的弱勢群體,創業與貸款難上加難。貴州富源飼料公司、新希望飼料公司兩家龍頭企業分別與農戶實施“貸款養豬、産品回收”、“巾幗英雄農村留守婦女貸款養殖”的專門貸款。由龍頭企業為其提供反擔保,合作生産,支援農村留守婦女等農村弱勢群體創業,能方便快捷地獲得銀行貸款支援,同時不需抵押,貸款利率、擔保費率實行優惠,國家還補貼貸款利息和擔保費,農戶實際承擔貸款費利率4%,大幅度降低了貸款融資成本。
增強了農戶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有了資金的保障,加上龍頭企業的生産資料價格優惠、産品回收、技術服務和貸款貼息、擔保費補貼等政策支援,項目農戶能在短期市場波動週期內抵禦住風險。富源飼料公司的“公司+家庭農場”模式,為17戶家庭農場養殖戶獲得800萬元貸款,戶均貸款47萬元。養殖戶此前均未獲得過銀行貸款,通過創新模式扶持,新修圈舍37個、12950平方米,飼養生豬7400頭。去年生豬價格大幅下滑情況下,創新項目農戶通過企業飼料的讓利和生豬的保護價回收,沒有發生養殖虧損,渡過難關。
模式創新——
項目實施三年來,貴州初步建立了一個“政府+擔保+銀行+企業+農戶”五位一體的財政支農融資新模式,有效解決了農戶“貸款難、貸款貴”,龍頭企業“融資難”,銀行“難貸款”,擔保“難控制”,政府“難管理”等一系列問題
貴州省開展財政支農投入機制的探索創新實踐,利用有限的財政支農資金,發揮農業信用再擔保“四兩撥千斤”的杠桿撬動作用,多渠道有效引入銀行信貸資金和社會資本放大投入到涉農産業,為打破融資瓶頸、逐步破解涉農企業融資難題,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改革完善財政支農投入機制提供參考經驗。
方濤介紹,轉變財政項目扶持資金常規支援模式,財政項目扶持資金通過與擔保中心的有效結合,借助擔保中心這個融資載體,將原有資金放大8倍,進一步擴大了對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涉農小微企業等扶持範圍,有利於産業的快速發展和農民增收。
農戶只提供土地和勞動力,生産物資和技術由龍頭企業提供,基礎設施由市縣農業部門補貼,資金由擔保中心擔保和龍頭企業反擔保獲得優惠利率貸款(不需抵押),同時省農委對貸款利率和擔保費率進行補貼,有效解決“貸款難”、“貸款貴”問題。
龍頭企業將生産環節轉向廣大的農村,農戶變成其産業工人,解決環境保護壓力大、規模場管理難的問題,並通過貸款資金封閉運作的機制,解決銷售回款難、流動資金缺乏等問題。
在涉農經濟實體與銀行金融部門之間,架起一座貸款融資的橋梁。財政項目扶持資金通過擔保中心與銀行部門的聯動,進一步降低了涉農經濟實體的貸款融資門檻,幫助達不到銀行融資條件的涉農企業,迅速解決生産發展所需資金,打破融資瓶頸。
銀行在擔保公司擔保、政策支援的前提下,破解貸款難,保障“三農”貸款指標任務的有效完成。擔保公司通過龍頭企業的反擔保,分散風險,並與龍頭企業共同進行風險控制,解決了人手不足的問題。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