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每一分錢利潤都裝進農民的腰包

  • 發佈時間:2015-07-22 03:32:21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李傳君

  農村産業發展,農民增收致富,這是不少地方努力實現的目標。然而,選擇怎樣的産業發展模式,才能讓農民賺到真金白銀,實現實打實的增收,至關重要。

  四川省宣漢縣廟安鄉有耕地1.2萬餘畝,目前9000余畝巴山脆李、2000余畝紅心獼猴桃讓該鄉從去年起每人平均純收入突破了1萬元,預計2017年將突破2萬元大關。

  廟安鄉的産業發展,無論從規模上、標準化程度上,還是經營機制上,毋庸置疑完全符合現代農業的標準,只是這裡沒有通過引進大企業等工商資本下鄉,而是全鄉群眾直接參與,通過合作社的組織推動,産業發展所賺的每一分錢都裝進農民自己的腰包。

  “通過幾年發展,十萬元戶在我們這裡隨處可見。”廟安鄉八廟村村支書姚文太説,“農民賺到了真金白銀,這樣的産業發展模式才是好的。”

  貧瘠的荒坡竟刨出“金娃娃”

  7月,廟安鄉青脆李正熟,來自湖北、貴州等地水果商開著一輛輛集裝箱運輸車前來收購。在八廟村黃孝全的果園裏,從湖北恩施來的朱老闆忙著將一筐筐剛從樹上摘下的李子過秤裝車。他們收購價5元/斤,運回去批發給超市18元/斤,超市賣出價能翻到30元/斤!

  “從6月下旬到8月下旬,銷售早中晚熟三個品種要持續兩個月,幾乎不用我們費力,人家主動到府就收購完了。”黃孝全説,他家種了9畝多果園,去年開始投産,今年雨水多損失大,但賣15萬元左右沒問題。

  舒天富家10畝果園從2013年起陸續投産,按照目前的價格銷售,估計會有30萬元左右的收入,而他家只有3口人,每人平均收入已達到了10萬元。

  住在山頂的羅仁權説:“幾年前山頂不通路,貧瘠的坡地只能讓它荒著,誰知種上晚熟的脆紅李,荒地裏竟刨出了‘金娃娃’!”羅仁權只種了2畝多脆紅李,8月底才開始賣,每斤可賣上8元錢,去年他就賣了5萬多元。

  據了解,八廟村2200多人,外出務工人數不足100人,548戶人家,500戶左右家庭都建立了自家的果園,村裏不僅沒有一分土地荒蕪,就連荒山荒坡都被開墾出來了。

  “目前村裏只引進了一個外地業主種獼猴桃,規模也只有200畝,而且全是流轉的荒山。所有耕地全是本村群眾在從事經營,我們成立了巴山脆李專業合作社,堅持黨員幹部帶頭示範,免費為村民提供技術服務和銷售資訊服務。”姚文太説。

  失敗沒有挫傷群眾産業致富的信心

  地處山腳下的龍潭村經歷了一些挫折,早年因條件比山上好,一些群眾堅守傳統種植業,近幾年看見山上別的村種李子發了財也跟著種,結果栽了跟頭。

  “栽的樹幾年不挂果,結果的樹産量也不高,果子品質差。”村主任黃羅異説,“請專家諮詢,才得知山下不適宜種李子,適合種獼猴桃,因此我們立馬轉型發展紅心獼猴桃。”

  種獼猴桃一畝投入3000多元,假如再失敗,群眾怎麼生活?大家有顧慮,村幹部只有逐門逐戶遊説,最後村裏爭取到政策,獼猴桃苗子免費提供給群眾,每根水泥樁補助10元錢,但還是沒有打動村民的心。怎麼辦呢?不能又回到過去的老路上去,只有冒險試一試。

  於是,村裏決定由村集體的名義來發展獼猴桃,首先成立專業合作社,發動群眾自願以土地入股,每年村上給群眾以每畝300-500元的保底收入,待獼猴桃投産見效後,除去經營成本外全部按股分配給群眾,這樣才逐步化解大家心中的疑慮。

  三社的黃平孝家有4畝耕地,他拿出了2畝入股合作社,留下一畝仍種水稻,另一畝種蔬菜。黃明瑜膽子稍大點,4畝多地他就拿出了3畝入股,他説還是留點種糧食填肚子。

  “土地入股,我們仍然強調黨員幹部帶頭,我家就拿出了3畝地,”黃羅異説,“儘管村民有所保留,我認為很正常,但我相信他們對産業致富的信心沒有垮,目前種上的雖然只有300多畝,估計年底可達1000畝,明年可將全村1200多畝全部種上。”

  廟安模式的精髓即農民是真正主體

  “規模化、標準化、全員化,是廟安産業發展的特色。”鄉長高仕軍説,“引進工商資本下鄉發展現代農業,固然是一個好辦法,但企業是要盈利的,農業的利潤本來就微薄,刨去企業那部分,真正農民分得的利潤就很少了。所以,廟安沒有走那條路。”

  這種規模化、標準化、全員化的産業發展模式是怎麼形成的呢?高仕軍總結出以下幾點:廟安群眾有産業致富的自身動力和不斷創新的精神;廟安各村社黨員幹部帶頭示範作用發揮得很好;鄉黨委、政府因勢利導恰到好處。

  廟安原本偏遠貧困,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有不少群眾背起背篼跑幾十公里到達州進小百貨,然後走鄉串戶賣,可見廟安人骨子裏有不安現狀,想脫貧致富的強烈願望。

  到了90年代,廟安人嘗試過種蔬菜、種西瓜,曾經一度漫山遍野的西瓜聞名遐邇,但因土路凹凸不平且險陡,前來拉西瓜的汽車發生過幾起翻車事故,又因西瓜利潤薄且商販畏懼山路險陡,本世紀初,這裡的西瓜常常爛在田裏無人摘。

  2007年起,不屈不饒的廟安人開始産業轉型,八廟村姚文太等50余名黨員幹部率先在自家西瓜地裏栽上李子樹,3年後一株株“千元樹”帶來的真實財富點燃了村民的激情。

  2011年後,各村紛紛效倣,數千畝李子産業便自發形成了,鄉黨委政府看到這個形勢後,及時介入,科學規劃引導,廟安水果産業發展步入快車道。

  廟安鄉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順勢成立,下轄各村種植專業合作社,統一向上爭取政策,改善産業發展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統一向上爭取更高層次的技術指導,統一統籌各合作社水果銷售。如今,廟安各村各戶水泥路四通八達,瓜果飄香處,一座座新居悄然破土而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