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點亮經濟樹 軍民融合路正寬
- 發佈時間:2015-07-19 05:45:14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核彈、鐳射、衛星、飛船、資訊安全、機器人……這些軍工技術不僅可以用於國防,轉為民用後也能為家家戶戶服務,變成服務民眾的能源、電器、代步工具、“保安”、“保姆”……7月16日至25日在北京連展10天的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成果展,形象展示了國防科技如何點亮國民經濟這棵大樹。
成績:
天然載體融合“軍”與“民”
展會上,中國航太科工集團的航太雲網觸摸屏前,有不少觀眾駐足並嘗試線上點擊。
“航太雲網是我們打造的以雲製造服務為核心、以資源共用、能力協同為目標的‘網際網路+智慧製造’産業服務平臺。”航太科工集團副總經理魏毅寅向《經濟日報》記者介紹説,這將是促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目前已有2.2萬多家企業用戶註冊參與。
深圳日東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不久前就通過航太雲網,得到國防科技大學專家的解決方案,順利攻克技術難關。
這樣的軍民融合現在已很常見。工業和資訊化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局局長許達哲在展會開幕式上説,“國防科技工業對軍隊而言是‘地方’、是‘民’,對於經濟社會領域而言是‘軍工’、是‘軍’,是天然的軍民融合載體。”
如今,國防科技工業正在我國製造業的發展中發揮著先鋒和骨幹作用。在國家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20項重大工程中,國防科技工業就涉及9項。據統計,2008年至2014年,國防科技工業增加值逐年增長,經濟效益穩步提升,增加值增速高於國民經濟年均增速約6個百分點。2015年,國防科技工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一季度工業增加值增長高達15.5%。
瓶頸:
軍民資源共用水準待提高
軍民融合的成績雖然令人振奮,但我們也不難看到其瓶頸:與我國高速進步的國防科技相比,真正轉化為民用、步入家家戶戶的軍工技術比例不高、規模偏小;與我國蓬勃發展的民間經濟相比,民口單位“參軍”的廣度深度仍然不夠,一般配套和傳統領域多,新興和關鍵領域少。
這有現有體制機制的原因。“我國國防科技工業體系相對封閉,武器裝備研製生産主要封閉在國有軍工集團企業,沒能形成優勢互補的創新價值鏈。中科院、教育部等民口單位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發與整合演示方面的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任務局副局長于英傑説。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袁潔認為,在現有的體制機制下很難對軍品技術成果的開發利用價值進行市場化的評估。
對這些瓶頸,政府部門有清醒認知。許達哲就表示:“國防科技工業對國民經濟的牽引作用尚未充分發揮,現有工業能力也不能完全滿足國防科技工業建設需求,軍工相對封閉狀況尚未根本改觀,軍民資源共用水準不高,存在重復建設等問題。”
應對:
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個作用
如何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各軍工集團正在加大軍民融合力度,並摸索出一些經驗。
“從技術相關入手,做大做強軍民結合的優勢産品。從市場相關入手,創新民品的商業模式和增長方式。從資源相關入手,加快重點民品重組整合和市場並購。”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耿汝光介紹了中航工業集團在産業選擇和操作路徑方面始終堅持的三項原則。
耿汝光説,中航工業近年來加大民用航空産品的研製力度,“新舟60”渦槳支線飛機累計訂單達212架、出口亞非拉14個國家。在非航空産業方面,形成了交通運輸、電子資訊等5大優質産業集群。
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是一項十分複雜的系統工程。國防大學國防經濟研究中心副理事長馬佔魁認為,這需要需求牽引、國家主導、市場運作、法律政策保障和文化支撐。“軍民融合是國家戰略,必須堅持國家主導。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讓民口企業在公平競爭中優勝劣汰、進退自如,並改革軍事採購體制,建立開放、競爭、公平的市場體系。”
“我理解,軍民深入融合就是逐步將國防工業基礎與民用工業基礎融為一體,最終實現最大限度的軍民一體化,形成既能決戰沙場,又能縱橫市場的國防科技工業新體系。要把握經濟和國防兩大需求,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個作用,抓住改革和法治兩個關鍵。”國家國防科工局副局長徐佔斌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