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吉林投7000萬元補貼保護性耕作

  • 發佈時間:2015-07-16 05:01:35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訊(記者閻紅玉實習生沈佳)近日,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2015中國·吉林保護性耕作發展論壇在長春舉行,來自農業部保護性耕作研究中心、中國農業大學以及吉林大學等國內眾多專家學者開展研討和交流。與會代表重點研究探索東北黑土地保護實用工程技術解決方案,加快推進以秸稈還田、免耕播種為核心的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普及應用,逐步解決秸稈焚燒、水土流失和地力培肥等農業生産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促進吉林省、東北地區乃至中國北方地區生態和可持續農業發展。

  農業部農機化司司長李偉國説:“啟動保護性耕作技術,改變農民傳統耕作觀念和耕作方式,可以降低成本,減少秸稈焚燒,改善土壤生産環境,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於一體,有利於農業可持續發展,實現生産和生態的雙贏。”

  據悉,2006年以來,吉林省開展以玉米機械化保護性耕作為主的保護性耕作技術試驗示範,經過近10年的試驗示範、研究改進、推廣完善,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技術可行、模式實用、機具配套、效果明顯的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截止到2014年底,全省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面積已達到了590萬畝,擁有各種型號的關鍵性作業機具——牽引式重型秸稈全覆蓋純免耕播種機5475台,應用縣份超過了全省糧食生産縣份70%,覆蓋了整個東、中、西部玉米主産區的所有縣份,並在山區、半山區開展了冷涼、高濕、坡耕區域保護性耕作的技術試驗和一定規模的示範推廣。農業部和吉林省財政自2006年開始至2015年10年間,已累計投資14228萬元資金,用於示範推廣玉米機械化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示範推廣與基礎設施建設。

  今年,吉林省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加強黑土地保護、蓄水保墑和防治水土流失為重點,在吉林省26個縣(市、區)開展了高標準技術模式保護性耕作技術作業補貼試點,安排保護性耕作技術補貼資金7000萬元,按照秸稈覆蓋還田免耕播種技術模式每公頃補貼450元、40釐米以上高留根茬還田固土免耕播種技術模式每公頃補貼300元的標準給予政策扶持、拉動。目前實施地塊玉米長勢良好,明顯優於同類地塊常規播種模式。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