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評論:希臘危機硬傷猶在 希臘病還需直搗病根

  • 發佈時間:2015-07-15 14:45: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持續了大半個月的希臘債務危機,在經歷各種劇情反轉後,最終達成救助協議,警報暫時解除。

  但是,歡喜的氣氛持續沒多久,憂慮再次席捲而來。先是IMF研究顯示,希臘需要的債務援助遠超過歐元區夥伴國先前的預期,後來又有媒體曝出希臘不得不用古跡等“珍貴國家資産”來做貸款抵押。各種內外部頑疾棘手,希臘未來的日子註定不好過。

  自2010年希臘債務初次來襲,5年以來,每一次危機壓頂和警報解除,其實都在反覆提醒希臘所面臨的各種“硬傷”:歐洲一體化建設中存在結構性錯配、透支未來的高福利政策不可持續、建立核心競爭力才能獲得真正繁榮。

  歐元區,人類歷史中具有重大意義的經濟貨幣聯盟,但各個成員國發展水準存在差異。財政政策各國自主,貨幣政策收歸歐洲央行的制度設計,帶來的是經濟調控政策的嚴重錯配,為希臘債務危機埋下“暗線”。

  試想,在德國經濟形勢好的情況下,歐洲央行傾向於採用穩健或緊縮的貨幣政策,但此時希臘若經濟不振,則需要放鬆貨幣卻不能如願。這樣,只能借助赤字性的財政政策刺激經濟,一旦增長的強勁程度不夠,就會導致債務高企,風險集聚。

  歐元區的先天缺陷難辭其咎,希臘的自身問題同樣棘手。

  希臘經濟社會的第一大頑疾就是高福利。歐洲普遍的高福利“趨同性”,讓希臘這樣的家底不足的成員國不得不“寅吃卯糧”,財政負擔日益沉重。

  評級機構大公國際認為希臘主權信用評級為cc,幾乎處於墊底水準,展望也是負面。大公國際研究院技術總監杜明艷認為,希臘債務危機的本質是償付能力不足,隨著債務負擔不斷累積,現有福利體系難以為繼。

  中國人民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王義桅分析説,歐盟經濟産出佔全球25%,公共福利支出在全球的佔比卻達到50%。這種局面是難以長期維持的。要麼減少福利,要麼經濟騰飛,否則危機終難避免。

  本次危機之所以暫時“落幕”,也離不開希臘的多項改革承諾,包括削減養老金、推進私有化、完善稅制改革等在內的藥方,都指嚮導致希臘經濟入不敷出的頑疾。

  另外,一度是歐洲乃至整個西方文明源頭的希臘,近代以來卻與多次經濟發展機會擦肩而過,核心競爭力不斷下降是希臘難解債務困局的另一根源所在。

  2008年金融危機後,整個歐洲經濟進入下行週期,各國都在整頓財政,努力增收節支,進行結構調整。但具有核心競爭力、國民更加務實勤勉的國家,如具有製造業優勢的德國、具有金融和高端産業優勢的英國等都率先走出危機。

  而希臘,長期缺乏具有競爭力的工業,以旅遊業為代表的服務業又存在人員成本偏高的問題。再加上經濟結構調整緩慢,政策乏力導致産業無法躍升。這些都令希臘經濟難有起色,只能長期依靠外部融資度日。

  當然,經歷風雨錘鍊也並不完全是壞事。5年來,歐盟在應對危機過程中砥礪前行。從危機爆發之初歐盟的手足無措,到推出臨時救助機制——歐洲金融穩定工具,再到建立永久性援助基金——歐洲穩定機制,之後又邁出財政一體化的重要一步——“財政契約”,每一次“跌倒”都讓歐元區自我修正,自我完善的能力進一步提升。

  還應該看到,雖然希臘過去幾年吃了不少苦,但這個國家的每人平均GDP依然有2萬多美元,仍屬發達國家行列。多年無法自醫的病痛,如果能在外部監督下逐一落實,那麼悲劇就不會是希臘的宿命。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