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伊核談判12年終達“全面協議”:曾經滄海可為水

  • 發佈時間:2015-07-14 17:11: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據新華社“新華國際”客戶端報道,重磅!從維也納傳來消息:伊朗核問題六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歐盟和伊朗14日達成最終全面協議,伊朗核問題終於塵埃落定。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歷史性的協議。伊核談判從維也納起,如今又自維也納落,持續12年,歷史老人的大手筆讓人感慨萬千。人常説,曾經滄海難為水。這一協議的達成卻證明,曾經滄海可為水。

  回顧其歷程,伊核談判是一場超級馬拉松。從2003年2月伊朗核問題浮出水面以來,圍繞這一問題的外交角力成為國際舞臺上的一大主題,各種形式、各種級別的談判次第登場,次數多得恐怕連當事方都無法精確統計,但持續達12年之長恐怕還是超出各方當初預計。

  12年有多長?當年的牙牙學語的小孩已經上中學,伊朗換了兩個總統,當年美國正氣勢洶洶攻打伊拉克,如今不僅已偃旗撤兵而且在反思中東政策。

  伊核談判12年,一直“高燒不退”的潛臺詞是,如果伊朗與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坐不到一條凳子上,雙方劍拔弩張,就算美國人不軍事打擊伊朗,按捺不住的以色列也可能“手癢”。而這,必然引發地區乃至世界性的危機,是絕大多數人不願意看到的災難。於是,通過對話談判方式妥善解決,一直成為各方認同的主流。就算前小布希政府一直扮演“鷹派”,就算前伊朗總統內賈德強硬話語不斷,但一直沒有不管不顧絕然關上談判的大門。

  伊核談判12年,儘管撲朔迷離,但先易後難、慢慢摸索合適路徑是主線。從2003年伊朗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到2006年由於伊朗恢復濃縮鈾研究工作,聯合國安理會開始介入並通過制裁協議。緊接著,關於伊核問題的6+1磋商機制開始形成,事實説明,這是一條合適的對話機制,一直持續到眼下,且締結碩果。

  順便插一句,新華國際記者當年曾多次赴維也納報道伊核談判,雖不見刀光劍影,但談判桌、發佈會上的箭撥弩張、火花四濺至今依然令人難忘。

  十年磨劍,一朝見效。2013年伊朗新總統魯哈尼上臺後展示了務實和開放態度,同年10月六國與伊朗在日內瓦首次達成共同聲明,曙光出現在天際。緊接著,從2013年11月達成階段性協議。此後,但為了達成全面協議,談判一輪接一輪,延期再延期,今日終於達成,真是可喜可賀。

  伊核談判12年,其核心分歧是什麼?那就是如何理解和保障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對此,伊朗與西方分歧巨大。一直以來,歐洲與美國在唱“紅白臉”,各有分工,逼伊朗就範。伊朗方面,從內賈德時代的一味強硬到眼下講求技巧。俗話説,退一步海空天空,達成妥協是正道。

  全面解決伊核問題,有助於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有助於促進中東地區的和平安寧。

  必須指出的是,中方是伊核談判的重要一方,在伊核馬拉松談判中一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為談判一步步取得進展和最終達成作出了積極貢獻。

  從更高層面上看,伊核談判産生的影響遠遠超出談判本身,其達成也為國際其他熱點問題的妥善解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所以,當隧道盡頭的亮光撲面而來,讓我們一起鼓掌。(記者吳黎明 編輯呂迎旭)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